• 146阅读
  • 0回复

《战斗里成长》 华北军区文工团集体创作胡可改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2-24
第6版()
专栏:

  《战斗里成长》
华北军区文工团集体创作胡可改作
  宋玳
最近华北军区文工团演出的《战斗里成长》,是一个四幕五场的话剧,它像军区文工团的前身抗敌剧社所演出的其他的戏一样,是反映部队生活的。
《战斗里成长》的故事是描写农民赵铁柱父子,在旧社会里,受尽地主恶霸的迫害,弄得家破人亡,先后出走,参加了解放军。后来,赵铁柱成了干部(营长),而他的儿子名叫石头的负伤休养。归队时,本部队已南下,刚好回到他父亲所在的部队来。十三年的相隔,父子见面并不相识。当部队在攻打石头的家乡时,石头为了报自己的仇,自由行动起来,被营长赵铁柱叫回,经说服教育后,给他以任务。最后,战斗结束,父子夫妻团聚。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从那儿来的。如赵铁柱父子,都是老实的农民,被地主恶霸逼得无地容身,但他们没有屈服,英勇地参加了解放军。这是许多解放军战士所走过的路,也可以说是在这个时代里,广大农民被压迫和求解放的道路。
其次,这个剧形像地介绍了赵铁柱父子(尤其是石头)的成长过程,也说明了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这样坚决勇敢,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单单有了报仇的念头,还不等于懂得革命。在这剧本中,报仇是石头参加解放军的一个重要动机,但如果停留在这种狭隘的报仇观点上,是非常不够的。因此,在第二幕,作者就明确地提出了这问题,安排了石头的父亲赵铁柱,在这十三年中,受着革命斗争的锻炼,已成长为一个懂得阶级仇恨,服从阶级利益的干部。到第三幕,当石头为了报个人的仇而不服从纪律时,由赵铁柱来说服教育他,提高了他阶级觉悟,这是非常有力的。石头开始懂得了报仇必须依靠大家,并要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他这时就从报复个人仇恨的心理,进而认识到革命的道理,他才能更勇敢地去完成任务。因此,发展到第四幕,当另一个通讯员四海壮烈牺牲时,石头早就抛开了仅仅为个人报仇的思想,而高呼“四海,我替你报仇!”这时,作者完成了石头这个人物的发展过程,也完成了主要的“战斗里成长”的最后一步。
作者对部队生活是熟悉的。但如果因此想把什么都表现出来,反而会失去重点。如剧中所提出的团结新战士,火线立功等等,自然都与主题有关,但问题太多,反使表现主题思想的描划削弱了。如果把不太重要的部分压缩一下,也许会使全剧更简练些,给观众的印象会更深刻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