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优质高产是怎样搞上去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0-27
第2版()
专栏:

优质高产是怎样搞上去的?
大连钢厂钢管车间党支部
我们钢管车间是一九七○年土法上马新建起来的。几年来,我们在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多快好省地发展了钢管生产。一九七四年钢管产量相当于一九七一年的五倍;品种由只能生产一般碳素钢管发展到能生产精密合金、高温合金等多品种的无缝钢管,其中有些品种为国家填补了空白。
我们车间刚上马的时候,家底薄,人员新,设备也只有七、八台旧机器,还缺腿少胳膊。在这种条件下,能不能进行生产呢?有人说,手巧不如家什妙,设备不配套,生产是瞎胡闹,主张等设备配齐再生产。这种主张对吗?毛主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这一教导使我们懂得:只要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在生产中,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懂技术可以学,设备不足可以造。我们决心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一边搞设备配套,一边搞生产。
边生产、边搞设备配套,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我们车间的轧管机,有主机没有后台。轧管机后台在轧管过程中是受力的主要部位,没有它,机器就开动不起来。这个后台是用两条板桥和一个尾座组成的。原设计要求必须用铸件。可是,当时铸件加工有困难,一时解决不了。为了争取时间,老工人根据实践经验,大胆提出用工字钢代替铸件的建议。这样做能否承担轧制钢管时的冲击力呢?毛主席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遵照这个教导,我们把原设计和老工人的建议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觉得板桥好比树干,尾座好比树根,风刮大树不倒,不在树干粗,而在树根牢。根据这个道理,只要加固尾座,板桥就可以用工字钢代替。经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我们只用了七天时间,就把轧管机后台搞成了,不但争取了时间,而且保证了机件质量。
在试产不锈钢管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这种钢管质量要求高,工艺流程复杂,一般得用电加热淬火,当时我们没有这种设备。怎么办?在困难面前,大家不消极等待,积极用钢坯加热炉试验。开始的时候,控制不好炉温,把被加热的管子烧坏了。试验虽然失败了,却暴露出生产过程中的矛盾,使我们认识到在钢管生产中哪些设备应当先上,哪些设备可以缓上。为了解决不锈钢管被烧坏的问题,我们决定尽快地搞一台煤气淬火炉。在设计这个炉子的时候,我们分析了上次加热时管子被烧坏的原因:原来是加热炉的烧嘴是平射的,火焰直接扑到钢上,使渣滓在钢的表面上燃烧,把被加热的管子的表面烧坏了。我们总结了经验,改制了炉子,采用反射加热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先后搞成了环形炉、冷拔机、矫直机等五十四台新设备,又对原来的十几项设备进行了改造。生产的发展不断地给设备配套提出了新的要求,设备的不断配套又促进了生产不断提高。一九七二年,我们车间的钢管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了一倍半。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我们的产品质量一度出现一些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产量上得太快,贪多嚼不烂造成的,主张把产量压低来保质量。难道产量上得快,质量就必然不好吗?毛主席指出:“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这就告诉我们:质量和数量是辩证的统一,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飞跃。俗话说:“眼精不如手灵,手灵不如常摆弄。”生产的产品越多,给我们实践的机会也越多,就会为提高产品质量积累经验。那种“压产量保质量”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势必造成少慢差费的结果。就拿去年生产一种铬钢管的情形来说吧。这种钢管不好干,质量不过关。我们采取减少产量保质量的方法,满以为精雕细刻,质量一定好。可是,事与愿违,因为它不好干,大家不敢干,半年多的时间只生产了一批,质量也不好。这个教训告诉我们,质量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生产这种钢管的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钢管生产呢?我们从生产一种高温合金钢管中得到了启发。这种钢管变形困难,性能难掌握,连续生产了几批,都不成功。后来,我们认真观察了这几批废钢管,发现其中几乎每支都有一段一寸多长的部位构成管形。为什么同一根钢管只有这一段能成形呢?偶然当中有必然。我们想,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段钢管成形的条件,把它运用到整个管子上去,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毛主席说:“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我们根据这个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哲学道理,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从配料加热到穿管轧管,一根根地探索,取得了上千个数据。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这种管子所以难变形,主要是在高温情况下塑性差,这是和一般钢管不同的特性。如果采用一般钢管加热穿孔处理就不可能达到变形的条件。“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于是,我们采取了“高温透烧,小变形,慢速穿孔”的办法,很快地突破了生产这种高温合金钢管的质量关。
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这种由特殊到一般,反复实践的精神,对每个钢种都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比如,针对滚珠钢容易爆裂的问题,采取了“加强球化,充分干燥,减少空拔道次”的办法;抓住精密合金钢表面质量问题,采取“快速加热,充分洗净,增大减面率”的措施。这样,就不断攻克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质量难关,做到了优质高产。
毛主席说:“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九七三年,我们车间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国内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今年年初,在讨论生产还能不能迈大步的问题的时候,发生了一场争论。有人说,我们车间人员少,上马三年产量增加了三倍,真是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再要增产,就得增人。
难道生产真的到顶了,再要迈大步就必须增人吗?
酸洗润滑和冷拔工序的工艺改革的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过去,我们车间对高合金钢采用涂油涂灰以达润滑目的,这种办法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后来,大家群策群力,反复试验,搞成了用草化润滑代替油灰润滑的新工艺。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员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产量却提高了四倍。
我们车间的冷拔是生产效率比较高的一个工序。一九七三年的冷拔工序的产量比一九七二年的产量提高了一倍。大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老工人说,昨天的顶点,只能是今天的起点,干革命没有终点。去年,我们又开展群众性的工艺改革,减少冷拔道次,使产量再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这次冷拔的工艺改革,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生产的平衡,使热处理工序成了生产发展的薄弱环节。如果搞新炉子来解决这个矛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还要增加人。于是,我们就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使人员减少了一半,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适应了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
实践证明,一说增产就只想增人的想法,实质上是一种保守观点。只有打开人的智慧宝库,搞革新,挖潜力,才符合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的方向。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旧的生产水平总要被新的生产水平所代替,只要不断地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就能做到增产不增人,甚至可以减人,使生产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