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 土法上马 开展科研活动 黑龙江青年农场办好大型养鸡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1
第4版()
专栏:

自力更生 土法上马 开展科研活动
黑龙江青年农场办好大型养鸡场
据新华社哈尔滨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五日电 国营黑龙江省青年农场积极发展养鸡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个农场从一九七三年开始试养肉用鸡,当年就育成一批,并向国家上交一万八千只;一九七四年上交鸡数达到十二万四千只;今年到九月中旬统计,又上交八万多只,现在场里存栏的肉用鸡还有十二万六千多只,全年育雏由去年的三十万只增加到三十五万只。
青年农场养鸡事业迅速发展,是坚持自力更生方针,采取土法上马大办养鸡场的结果。这个农场位于哈尔滨市近郊。一九七二年底,上级决定在这个农场兴办一个大型养鸡场。当时,有些人不通,说什么“农场农场,就是种地打粮,办大鸡场是不务正业,丢‘纲’转向”。针对这种情况,农场党委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指示,开展了“城郊农场要不要为城市服务,如何为城市服务”的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城市近郊农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城市人民提供更多的肉、蛋和其它副食品,是关系到密切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一件大事,从而坚定了农场职工为革命大办养鸡场的决心。
但是,大型养鸡场到底怎么办?由于缺乏经验,当时农场党委的思想并不明确。开初,他们安排一些人在农场的江北生产队利用原有的土房舍繁殖肉用鸡“白洛克”,选育种鸡群;又安排另一些人搞设计,为修建养鸡场作准备。搞设计的同志,有重洋轻土思想,提出了一个投资八百万元的建场方案。场里抽调了三百人进行施工,干了两个月,花了近二十万元,结果由于建筑材料和设备不足,不得不“下马”了。与此相反,江北生产队的养鸡事业却搞得红红火火。十几个人自己动手,不到二十天就维修了共七百二十平方米的旧鸡舍。他们经过反复实验,用红砖砌成地平火笼,加盖塑料薄膜,代替“电热媬姆伞”,解决了育雏舍的保温问题;用边角废料制成了鸡饲槽,围起了鸡运动场的栅栏,这样,当年就育成了一批肉用鸡。两种办法,两种结果,深深教育了农场党委。他们决定:发动群众,土法上马,多快好省地建设大型养鸡场。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党委的支持和农场职工的拥护,大家说:“只要有大干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能让土鸡舍里飞出白凤凰(肉用鸡“白洛克”)!”
一九七四年一开春,养鸡场全场职工就投入了扩建鸡舍、改造设备的战斗。技术员、共产党员苏滨涛与“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一起,连续奋战二十多天,自己设计,就地取材,制成了一台可容纳四万三千枚种卵的室型孵化器,这种孵化器种卵容量比一般孵化器多两倍半,又比购买孵化器节省资金八千多元。在这同时,广大职工冒着严寒盖成了四千多平方米的育雏舍和简易大棚。此后,他们又自力更生兴建大棚十栋,鸡舍八栋,种鸡舍一栋,修缮了四栋,还新建了一座八百五十平方米的饲料库,建成了给水自动线和给料自动线,保证了养鸡事业的大发展。
青年农场养鸡场在发展养鸡事业过程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不断探索养鸡规律,使养鸡场越办越好。黑龙江省冬季长,气温低。可是,饲养肉用鸡“白洛克”,需要较高的保温条件。青年农场养鸡场经过实验,采取了“早春孵化,初夏育雏,暖季大养,冬前育成”的办法,充分利用三月到十月这段时间养鸡,这样,可以逐步由季节性饲养过渡到常年大批饲养,从而为东北寒冷地区多快好省地发展养鸡业闯出了一条路子。他们还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大胆地采用了生干料、不定时不限量的喂养法,改变了过去采用湿料、定时定量喂养的老办法。这样,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以使体强和体弱的鸡都能吃饱吃好,促进鸡群发育平衡。同时,由于生干料不易腐败变质,也减少了仔鸡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几年来,青年农场党委不断加强养鸡场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饲养员队伍,为养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养鸡场的职工,除三名技术人员外,其余全是下乡知识青年。这些青年在党的教育下,决心把青春献给养鸡事业。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工作,从而使养鸡场被评为黑龙江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先进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