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金秋时节访参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2
第4版()
专栏:

金秋时节访参乡
金秋十月,山区林海五彩斑斓,山下田野五谷丰登。在这人参收获、移植季节,我们走访了东北人参的著名产地——辽宁省新宾县。在山脚或山腰的一处处参园里,社员们拆掉架棚,挥锄破土,正在忙着起参和栽参。收拣起一棵棵胖娃娃形的人参,人们兴致勃勃地说:“今年学理论抓路线,人的干劲鼓足了,人参长得又大又好!”
新宾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境内山高林密,腐植土层很厚,适宜人参生长。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人在这里“放山”——采集人参。清朝末年,有人开始创办参园,栽植人参。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封建军阀的疯狂掠夺,人参生产不可能得到发展。参农用四句话控诉万恶的旧社会:“参花好看泪水灌,参籽火红血染成,参农一生筋骨折,到头还是一场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以后,在长白山一带大搞并村归屯,当时新宾地区仅有的几家参园也惨遭破坏,人参生产从此断了种。
解放后,当地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扶助养参事业,先后从吉林省的抚松、集安等地调进大批参籽、参苗,拨出上百万元的贷款,解决栽参养参的问题。县农业局和医药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深入现场指导栽参养参。每逢收获季节,收购、加工部门坚持按质论价,就地收购、加工,有效地促进了人参生产的发展。
建国初期,全县仅有六户个体参农,养参一百一十五帘(十平方米为一帘)。到一九六六年,就有十六个公社、三百六十个大队和生产队养参,共养参一万帘,年产人参一万四千多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参农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煞住了一小撮阶级敌人破坏集体生产的歪风,落实了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广大参农为革命养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参生产又有了迅猛发展。今年,全县有两个国营林、牧场,十八个公社,一千一百多个大队和生产队从事人参生产,养参达十五万六千多帘,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近十五倍;全县向国家交售商品参二十多万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十倍。县制药厂利用参花、参叶、参根加工出边条红参、普通红参、生晒参、糖参,人参蜜浆、人参精、人参糖、人参膏、人参酒等二十五种名贵滋补药品。其中边条红参、参茸膏和人参蜜浆等连年出口,畅销国外。
当我们来到养参较多的新宾镇公社红旗沟大队时,社员们正在参园里起着六年生的人参,选挑没受伤害、不掉须根、浆气十足的上等参交售给国家。老队长、共产党员王彦贵深有体会地说:“人参好栽,道路难走。要为革命种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来,这个大队经营了一千三百多帘人参,平均每个社员有参三帘。开始,受小生产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在种参上存在资本主义倾向,只顾眼前增加经济收入,大量卖掉三年生的小秧,很少栽培成品参,钱分掉了,对国家没有做出贡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社员通过大批判,冲破小生产和旧习惯势力的思想牢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心为革命栽参养参。九年来,全大队每年都向国家交售三千多斤成品参。为保证国家医疗事业和出口的需要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农业扩大生产积累了资金,促使全大队的粮食连年增产。过去“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的穷山沟,变成了粮谷丰收,参果满山,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山村。
栽参养参和种庄稼一样,也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养参。在红庙子公社的社办参园里,我们看到了一棵重达四两八钱的九年生大人参。党支部书记颜国威说,过去由于没有解放思想,守着旧框框养参,参发病了也不敢打药,管理不善,致使人参产量很低,往往赔钱。后来,派人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按照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办事,认真摸索规律,逐渐认识了人参的特殊习性,相应采取了精选品种、改进架棚、细致整地、扩大池埂、定期打药等科学管理措施。一九六六年以来,基本上控制了病虫害,抗御了旱涝等灾,今年的单帘平均产量比一九六六年提高两倍。向国家交售的七千五百斤商品参,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一、二、三等的高档参,取得了空前的好收成。
栽参养参事业的发展,壮大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大量资金。一九七二年以来,仅旺清门公社,就用人参收入购进了大中型拖拉机四十台,手扶拖拉机四十五台,电动机、脱谷机、扬场机、磨米机等三千多台。同时还逐年购买了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和小农具等大批急需物资。全公社粮食产量连年超《纲要》、过“黄河”,今年又跨过“长江”,实现了农、副两业齐跃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