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前进中的密铁拉纺织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3
第5版()
专栏:缅甸通讯

前进中的密铁拉纺织厂
密铁拉纺织厂设在缅甸中部的密铁拉市,是在缅中两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下于一九六七年胜利建成投产的。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一九七四年下半年,两国工人、技术人员再次会合在一起,共同开始进行密铁拉纺织厂的扩建工程。最近,记者采访了这个工厂。缅中两国工人、技术人员在共同劳动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工厂生产发展的情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旧友重逢
中国技术人员再次来到密铁拉的时候,八年前同中国技术人员一起工作过的缅甸工人、技术人员怀着喜悦的心情,争先赶到火车站迎接。旧友重逢,格外亲切。车站上呈现一片热烈动人的场面。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工地的第二天就到车间里看望久别的缅甸朋友。中国工人张自新一进门就同缅甸工人们热情拥抱。心情激动的工人们把他高高抬起。一位工人取出自己全家合照的照片,告诉中国朋友说,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已由一个学徒工成长为能够独立操作的技术工人了。另一位缅甸工人拿出密铁拉盛产的葡萄招待中国客人。已调到外地工作的缅甸朋友闻讯也纷纷专程赶来探望中国朋友。在仰光工作的一些缅甸朋友乘火车途经密铁拉时,都要下车到工地来看望中国朋友。仰光专区直迈纺织厂的一名工人在写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中,附有八年前他和中国师傅离别时的合影,信中叙述了他几年来在技术上的成长过程,并向中国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
密切合作
友谊促进合作,合作增进友谊。缅中两国工人、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相互学习,密切合作,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缅甸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密铁拉厂的扩建工程十分重视。今年以来,缅甸第一工业部部长吴拉埃、副部长吴拉貌等先后来到工地视察工作。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缅甸有关部门调集了相当数量的施工机械设备和技术力量。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还及时从仰光、曼德勒增调了上百名电焊工、木工、泥瓦工和吊装工,对工程的顺利施工起了重要作用。
在钢结构的吊装和焊接过程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土法上马,修旧利废,用双手在很短时间内制成了钢结构运输车、混凝土构件起吊车等十三项轻便适用的工具,满足了施工的需要。缅甸的工人、司机、工程技术人员等,动脑筋想办法,接连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类似困难,使工程能够提前完成。
在进行钢结构的吊装和焊接工作的最后一天,缅中两国工人、技术人员不顾热带的高温,在钢屋架上紧张地工作,八台电焊机同时进行焊接,火花四溅,啪啪作响,最后一榀钢屋架仅以十七分钟就焊接完毕,比开始时的工效提高十多倍。当一条长龙似的钢屋架徐徐合龙的时候,屋架上下爆发出一片欢呼声。由于两国工人、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全部吊装工作提前一个半月完成。
在参加扩建工程的同时,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时刻关心工厂的生产情况。一次,在厂内检修设备的时候,人们发现运转多年的冷风机内部叶片已经损坏,通常应当报废,要到外国重新订货。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建议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自己动手来制造。他们共同绘制草图,利用现有材料,用手工制成了新的冷风机叶片。这样,既保证了及时正常生产,节省了资金,又使缅甸工人掌握了制造冷风机的全套技术。真诚的合作使两国工人、技术人员之间的友谊不断加强。
自力更生
密铁拉纺织厂投入生产以来,产量已超过设计水平,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并培养出一支熟练的技术队伍。自力更生是这个厂的显著特点。工人们充分发挥机修车间现有设备的作用,不仅担负了工厂全部机器设备的维修工作,还担负了扩建工程部分施工机械的维修工作。为了节省开支,工人们自己动手,建立了一座小型翻砂车间,开始制造十几种机器零配件,现在已能制造两千多种。
密铁拉纺织厂的工人们还十分注意节约原材料。建厂以来,存放多年的各种设备、材料都一一贴有标记、号码,按严格的制度领取使用。工厂负责人说,密铁拉纺织厂能够保持勤俭办厂,是因为工人们有走自力更生道路的愿望。
几年来,密铁拉纺织厂还为缅甸其它纺织厂培训了各种技术人员二百多名,输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五十余名,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各种零配件,为发展本国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
密铁拉纺织厂副总经理吴敏昂说得好,“密铁拉纺织厂将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继续前进。”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