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班子硬 步子大——记中共辽宁省营口县委带领群众建设大寨县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5
第2版()
专栏:

班子硬 步子大
——记中共辽宁省营口县委带领群众建设大寨县的事迹
辽宁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营口县,近五年来在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在连续五年上《纲要》的基础上,又过“黄河”、跨“长江”,去年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一十三斤,比五年前增长近一倍,比解放初期提高四倍多。去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两亿斤,比五年前增长一点二倍,比一九六四年学大寨第一年全县的粮食总产量还多。营口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迅速发展,是县委“一班人”敢字当头,正确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的结果。
斗资本主义不手软
一九七○年秋,营口县在讨论如何加快学大寨的步伐、建设大寨县的问题时,认真总结了本地学大寨的典型经验。这个县的水源公社,过去是个十年九涝的盐碱洼,解放后,广大贫下中农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刘盛田的带领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县委中的个别领导人,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到水源公社搞“三权下放”(大牲畜、集体养猪和山林下放给个人),水源公社党委坚决抵制,发动群众大搞集体开荒、集体植树造林、集体办养猪场和养鱼池的“四大建设”。带领群众坚决同修正主义路线斗,同阶级敌人斗,同资本主义倾向斗,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把解放初期只有一万五千亩“云彩地”的盐碱涝洼塘,建设成有七万六千亩地、粮食亩产过“长江”的鱼米之乡,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从水源公社的斗争实践中,县委深刻认识到,农业学大寨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充满着尖锐复杂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对这个斗争,调和是不行的,害怕更是错误的。必须敢字当头,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才能促进学大寨运动的顺利发展。于是县委召开了有公社党委书记参加的扩大会议,请水源公社的干部和贫下中农讲水源的两条路线斗争史,学习水源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当时的县委书记李殿林带领“一班人”走上农业学大寨第一线,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从一九七○年开始,这个县每年都从县、社抽调四、五百名干部,由县委、公社党委领导成员带队,常年蹲在后进大队,做转化工作。五年中先后抓了一百九十一个大队,使大多数后进队面貌有了改变,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大队跨进了先进行列。
营口县委在抓两条道路斗争中,不仅自己站在斗争前列,而且对敢于斗争的基层党委给予坚决支持。吕王公社文化大革命前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资本主义泛滥,造成“山光、地荒、人心散”,年年吃国家供应粮。一九七○年以后,这个公社党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同滥砍乱伐树木等资本主义歪风进行斗争,带领群众坚持治山治水,从高山上背下来七千多万斤腐植土垫地,同时还造林二千多亩,固定河床八千多米,把乱石滚滚的干河套修成人造平原,使这个贫困的山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粮食亩产由二百斤一跃跨过了“黄河”。吕王公社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行动,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一些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却吹冷风说,吕王封山育林是“犯了强迫命令的错误”。县委认识到,对待吕王的两种态度,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不把资本主义的歪风邪气打下去,就不能大干社会主义。于是,营口县委旗帜鲜明地对吕王公社党委给予坚决支持。他们把这个公社树立为学大寨的先进单位,组织全县社、队干部到吕王办学习班,学习吕王公社党委抓阶级斗争不手软、走社会主义道路志不移的革命精神。
由于营口县委能够带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胆支持基层干部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全县掀起了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新风,使社会主义正气大大上升,资本主义邪气不断下降,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重灾面前不低头
中共营口县委不仅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过得硬,而且也经得起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五年来,营口县连续遭受旱、涝、风、雹、虫等严重自然灾害和当地从未见过的强烈地震。在同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营口县委锻炼成为一个冲不垮、压不倒的坚强指挥部。一九七一年八月,营口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洪水袭击。县委领导成员纷纷奔赴抗洪第一线,到险工要段,同群众一起战洪水、保良田。辽河外堤倒台子段过去一来洪水就决口,县委领导成员到这里后,和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做到水涨堤高,保住了堤坝,护住了庄稼。群众高兴地把倒台子改叫“得胜台”。由于县委带领群众坚决与洪水作斗争,并加强了农作物后期田间管理,大灾之年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比丰收的一九七○年增产一成以上。
今年二月四日,营口县发生了七点三级强烈地震。在这场防震抗灾斗争中,县委“一班人”表现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县委有些领导成员家在农村,尽管自己家里也受了灾,但是他们公而忘私,坚持十几个、二十几个昼夜不回家,一直奋战在防震抗灾第一线。
强烈地震给这里的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但是,县委“一班人”不气馁,不灰心,及时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批林批孔学大寨,自力更生抗重灾”的战斗口号,动员全县人民“地大震,人大干,大灾之年夺高产”。县委从县直机关抽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干部,组成防震抗灾工作组,由县委领导成员带队,深入灾区,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学理论,抓路线,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教育,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战胜灾害,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决心和信心。西部水田地区,如果按照常规清除田间的淤沙和修复被破坏的水利工程,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有些人担心插不上秧。县委的一些负责同志,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带领群众昼夜大干,清除淤沙、疏通渠道、修复排灌站、整修辽河堤防,按时修好了震坏的水利工程设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水稻插秧任务。中部和东部旱田地区,不仅按计划完成了一座中型水库的配套工程,而且在春播前还新修了一万三千多亩水平梯田,超过去年的两倍。
营口县委“一班人”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对全县工作的“大检查、大考验、大锻炼、大促进”。每次灾害之后,他们都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造成灾害的原因,探讨保证农业高产的规律,提出进一步抗灾夺丰收的措施,大大加快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进度。五年来,全县共新建闸、站、塘、库工程二百三十六项,打机电井四百多眼,扩大高产稳产田三十九万九千亩,动用的土石方量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总和。现在,西部地区已建成沟渠相通、排灌自如的综合水利体系,把近四十万亩走向不同的小块水田修成了便于机耕的大条田;中、东部丘陵山区过去的“三跑田”,如今已大面积地变成了“三保田”。由于大力改变生产条件,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据新华社)(附图片)
中共营口县委书记赵公安(右三)和部分县委委员,在水利工地上同群众交谈学大寨的体会。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