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为社会主义建设抢时间——记湖南株洲红湘江机器厂共产党员李临庄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8
第3版()
专栏:

为社会主义建设抢时间
——记湖南株洲红湘江机器厂共产党员李临庄的先进事迹
今年一月的一个早晨,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十六次特别快车,在株洲车站上来了一位中年汉子,他进入车厢就躺在卧铺席上呼呼地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引来了不少旅客好奇的目光。人们哪能知道,就是他,在上车之前的片刻,还在争分夺秒地大干社会主义呢!
这个中年汉子就是湖南省株洲红湘江机器厂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李临庄。他这是去大庆油田参观学习的。他想第二天要乘火车,如果把当天晚上的睡觉时间,改在坐车的时候,就可以为大干社会主义多出一点力。于是,他干完白班后又接着干了一个通宵,直到凌晨五点半钟,离上车的时间只有半小时,他才下班。
李临庄就是用这种主人翁的态度,忘我的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抢时间。他进厂当工人二十年来,年年都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头四年,平均每年完成三年零两个月的工作量。今年上半年,他外出开会学习占用了许多时间,仍然完成了两年零三个月的工作量。
一分一秒不能向党交白卷
李临庄常说:“时间是一分一秒组成的,共产主义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到的,没有一分一秒,就没有一年一月,干社会主义就要争分夺秒。”二十年来,他始终把平凡的工作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做一件事,每干一项工作,都想着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与帝、修、反作斗争,自觉地争分夺秒,忘我劳动。
一九六○年,苏修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尖锐的国际斗争,给李临庄上了一堂深刻的路线教育课。他认识到,自己干活,不单纯是生产产品,而是进行政治斗争。当时,工厂正在生产一种苏修卡我们的产品,李临庄和全厂职工一道,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断鼓舞自己的斗志,夜以继日地战斗着。他的手被夹具划伤,缝了六针,仍坚持不下“火线”;为了抢救阶级兄弟他参加了输血,从医院奔回车间又继续干活。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现在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紧张的战斗。”他同全厂职工一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把那个产品试制成功,投入了生产。
李临庄时刻盘算着怎样才能为革命多抢一点时间,多作一分贡献。为了适应大干社会主义的需要,二十年来,他坚持长跑,锻炼身体,是出色的业余长跑运动员。有一次,他参加全省田径运动员集训,集训地点离他的生产车间有三里路,为了不影响生产,他每天利用中午和晚饭后的空隙,跑步回车间生产。那个月,他参加集训十天,仍然完成了两个月零二十六天的工作量。李临庄原来在一个车间里当钣金工,后来,厂里调他到另一个车间当钻工,给了他两天假日,但他一天也没有休息。接到调令的当天,他加班到深夜十二点,把自己岗位上的三百五十件活全部加工完毕,把机器擦洗干净才交班。第二天清早,他又赶到另一个车间去上班了。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更加激发了李临庄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天,他开动多轴钻床为一个零件钻孔,发现加工一个零件的过程中,尚有二十八秒的时间可以利用,他想: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加快步伐,他向车间领导建议,利用这二十八秒钟,再开一台立式钻床,交叉作业。这两台机床相距八、九米,李临庄一个人同时开两台机床,确实很紧张。每加工一件产品,分别要在两台机床上做完装卸零件、进刀退刀等几十个动作,还要提着十八斤半重的工件在两台机床之间来回跑,一个班干四百五十多件产品,等于在八小时内要走二十多里路。车间领导亲切地对他说:“李师傅,你把时间安排得这么紧,身子受不了啊!”李临庄说:“不要紧,我体质好,提得起,跑得快,让我试试吧!”
李临庄为了使自己的身体能够适应开两台机床的需要,每天除了清早坚持长跑外,下午还跑四、五千米;同时他加强技术练兵,不断改进操作。经过多次试验,李临庄一个人能同时操纵两台机床干活了。
向技术革新要多快好省
李临庄从多年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干社会主义光苦干不行,还必须动脑筋巧干,向技术革新要时间,要潜力,要多快好省。十多年来,他所操作的几台机床,台台有革新;他所加工的产品,几乎道道工序有改进,成了厂里出色的技术革新能手。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他一共实现了大小技术革新二十多项,一年完成了四年半的工作量。
有一次,李临庄加工齿轮盖零件,每加工一件要三分钟。后来他发现这个零件中间的三个孔,正好组成等腰三角形,两腰长于底边,而加工中移动夹是走两个长腰。他想:长跑运动员在拐弯时,总是绕小弯,抄近道,那有舍近求远的道理呢?他运用这个道理,改变加工路线,走一底一腰,每加工一件又节省了一秒钟。领导和群众赞扬他这种“分秒必争”的革新精神。但也有人笑话他是小题大作,说:“一秒钟有什么改头,抽一支香烟还要十来分钟。”李临庄回答说:“滴水成河,粒米成箩,三分钟内能提高一秒钟的速度,一年就可以多出千千万万个一秒钟,全国人民都多争得一秒钟,那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能创造多少财富啊!”
李临庄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中,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有一次,他加工一种零件,其中有几个次品,需要进行返修。本来加工一件只要几分钟,而返修一个就花了半个小时。他找出了零件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夹具有问题。后来,他革新了这个夹具,提高了产品质量,也加快了生产速度。实践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不仅是最大的节约,而且也只有先做到好,才能达到快。从此,他把开展技术革新同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在确保高质量,力争高速度上下功夫。近两年来,他加工的八万多个零件,钻了七十多万个孔,全部合格,没有一件废品。
迈大步靠大家加油干
去年十一月,李临庄听说全厂完成全年生产计划有些困难,他肩上象压上了千斤重担。他想:国家的工业生产计划是靠每个工厂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厂完不成任务,就要拖全国的后腿。而全厂的生产计划,又必须靠全厂职工加油干,才能保证完成。下了班,他向党委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厂党委又征求了一些老工人的意见,发动全厂职工开展了夺高产争贡献的竞赛活动,全厂很快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热潮。结果全厂提前四天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中,李临庄和全厂职工一道批判了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了“群众落后论”,进一步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想:实现共产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光一个人发狠干还不够,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必须要靠大家加油干。从此,他不但自己努力抢时间,出大力,还关心周围的同志迈大步,争上游。
李临庄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发动全班同志大干。老工人、共产党员卢如升,为革命刻苦学习了多种生产技术。平时,哪里需要,他就往哪里上。于是,李临庄组织全班同志学习卢如升为革命钻研技术的好思想,开展了“争当多面手”的活动。现在,大件班的同志都掌握了两门以上的生产技术,连年提前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去年八月,正当全厂掀起抓革命、促生产高潮的时候,毛坯车间抽风吸尘机坏了,眼看就要影响整个生产。李临庄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到毛坯车间帮助工作。由于没有抽风机,干起活来灰尘砂子满屋飞,李临庄全身沾满了铁屑和砂子,两只眼睛里也溅了不少灰砂,眼泪直流,象针扎一样痛。下了班,他到工人医院去洗眼睛,医生翻开他的眼皮一看,大吃一惊,说:“眼里这么多灰砂难道不痛?你真是铁铸的汉子啊!”医生开病假条,让他休息几天。第二天,他又继续参加战斗。就这样,在清刺工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克服了困难,为生产赢得了主动权。
有人问李临庄:“你这样拚命地干,究竟图的是什么?”“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不是商品,我干活是为了图国家富强,图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李临庄响亮的回答,揭示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普通工人身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李临庄出身在湖南一个山区的劳动人民家庭,参加工作以后,特别注意认真看书学习。早在一九五八年,李临庄就向全厂共青团员和青年发出超产不拿奖金,要为革命多作贡献的倡议。有一次,他同另外五个工人油封机床,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带头不要奖金。后来车间干部把钱送到机床上来,李临庄把奖金用来为集体添置文体器材,订阅了报刊杂志。李临庄工作二十年,先后有十二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但他从来不拿人民给他的荣誉追求个人的名利。他说:“我们只能为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决不能图资产阶级的个人名利。”
《湖南日报》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