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满腔热情帮后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19
第3版()
专栏:

满腔热情帮后进
江苏省丹阳县河阳公社党委积极帮助穷队改变面貌。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个公社的九个后进大队有两个跃入先进行列,五个改变面貌,还有两个大队正在改变中。全公社七十五个后进生产队,已有三分之二达到先进水平。由于后进队的转化,缩小了农村中贫富之间的差距,加快了农业学大寨的步伐。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全公社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一百三十万斤,集体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阳公社自然条件较差。解放前,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解放后,生产逐步发展,一批大队、生产队粮食连年增产。而另一些大队、生产队的生产却发展缓慢。有些党委成员认为,这部分后进队拖了全公社的后腿,是个包袱。他们提出了“抓后进,卸包袱,促平衡”的口号。可是“抓”了几年,不仅没有“促”成平衡,相反,先进的队越来越富,后进的队越来越穷。
这是什么原因呢?公社党委检查了对待后进队的态度:经常是批评多,指斥多,埋怨多;帮助少,鼓励少,支持少。公社领导干部下乡都爱下先进队。对后进队具体领导就比较少,认为去这些地方“吃力不讨好”。因此,后进队的工作长期上不去,群众不满意,他们说:“公社干部光顾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这是图名怕苦!”公社党委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作了认真的研究。认识到,抓典型不是图好看,而是为了迅速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作为领导,只抓先进一头,放松后进一头的做法是片面的。
认识提高以后,这个公社的党委领导成员带头到后进队去。党委一位副书记先在比较落后的前河阳大队蹲点;这个大队面貌改变了,又到前马陵大队蹲点。在将近五年时间里,他蹲了三个大队,使这三个大队的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公社领导成员不但到后进队蹲点,还到后进队任职,加强后进队的领导力量。几年来,公社六名党委委员中有四名长期在后进队蹲点,长年有四十多名公社干部驻在后进生产队,促进了后进队的转化。
河阳公社党委在帮助后进队改变面貌的过程中,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采取以下几项有效的措施:
一、从政治上整顿后进队。后进队所以后进,有各种原因,主要原因是这些队的领导班子不得力,政治路线不端正,干部不齐心。根据这种情况,公社党委把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当作改造后进队的关键一环来抓。陈巷大队是个穷队。在这个大队蹲点的公社干部经过调查,发现这个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阶级敌人利用宗族观念挑拨干部之间的关系,造成大队干部不团结,生产长期上不去。他就帮助大队领导成员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从此,这个大队的领导干部团结战斗,狠抓阶级斗争,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经过几年努力,这个大队由后进队一跃成为先进大队,粮食平均亩产年年超千斤,社员收入年年增加。
二、从思想上鼓励后进队。河阳公社党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后进队中有先进因素,越是后进的地方,群众要求改变面貌的愿望越加迫切,只要领导干部善于引导,充分调动这种积极性,穷队的面貌是不难改变的。公社党委对穷队的任何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有个生产队一九七三年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五百七十二斤,是全公社最低的,但是却比上一年增加了二十斤。公社党委满腔热情地在大会上表扬他们,使这个队的干部、群众受到鼓舞。他们一鼓作气,跨大步往前赶,一九七四年,粮食平均亩产比上一年增加了一百多斤。
三、从经济上扶持后进队。有些后进队经济基础薄弱,进一步发展生产有一定的困难。公社党委在教育这些后进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的同时,对他们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公社数五龙大队最穷,一九七一年以来,公社优先支援他们一些农业机械,帮助他们筹建队办工厂,壮大集体经济,使五龙大队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甩掉了穷队的帽子,逐步地富裕起来。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