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甘肃农业科学院民勤治沙站科技人员与工农结合 为改造开发利用沙漠做出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21
第3版()
专栏:

  甘肃农业科学院民勤治沙站科技人员与工农结合
  为改造开发利用沙漠做出贡献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农业科学院民勤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深入沙漠地带与工农结合,开展治理沙漠的科学实验活动,为我国改造、开发、利用沙漠做出了贡献。
甘肃省的沙漠面积有三亿五千多万亩,仅河西走廊风沙线就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向沙漠进军”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一批科学工作者来到民勤治沙站,开始了研究治理沙漠的科学实验活动。
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边缘民勤治沙站所在地区,风大沙多,气候干燥,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治沙站的党支部经常带领科技人员到风沙前线去,学习沙区贫下中农与风沙作斗争的革命精神。近几年来,他们先后五次组织科技人员到河西走廊风沙前线的各县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批分期地安排科技人员到风沙前线的一些社队蹲点,一面接受再教育,一面帮助贫下中农总结当地防治风沙、造林育草的先进经验,开展造林治沙工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去年,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来到风沙危害最严重的薛百公社宋和大队,和当地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开展治沙科学实验,推动了这一地区治沙造林工作的开展。
在治沙科研工作中,这个站坚持实行工人、科技人员、干部三结合,使许多科研项目进行得又快又好。同时,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注意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做到了生产、科研双丰收。民勤县地广人稀,每年春耕播种与治沙造林争劳力的矛盾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治沙站的科技人员把当地的主要固沙植物——梭梭草的幼苗做了延长休眠期的科学处理,把梭梭草的种植时间推迟到春耕播种以后进行。宋和大队采用这个方法后,做到了农、林生产两不误,扩大了造林面积。去年以来,这个治沙站主持进行的“治沙造林技术”、“沙生植物园建设”、“固沙样板建设”等科研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我国开发、利用、改造沙漠,以及营造河西走廊的防风固沙林带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个治沙站的科技人员还积极参加周围社队的治沙造林活动,热情为社队培训治沙造林技术人材,为沙区提供沙生植物优良苗木,受到了广大沙区人民的欢迎,推动了群众性治沙造林活动的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