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用我们的双手改变我们的世界——南宁地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一项社会主义事业来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1-25
第3版()
专栏:

  用我们的双手改变我们的世界
  ——南宁地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一项社会主义事业来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地区——南宁地区,最近五年来,由于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农业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二十年。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四年,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增长十三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近三十五亿斤,出现了四个一年提供一亿斤以上商品粮的县。蔗糖产量增长了一点六倍,黄红麻产量增长了四倍多。现在,南宁地区已成为广西粮、糖、麻的主要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来自生产条件的大改变。南宁地委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抓。五年来,全地区完成了开山修渠、凿洞架槽、拦河筑坝、开发利用地下河等重点水利建设工程四万多处,每年递增灌溉面积三十万亩,平均每人一亩保浇地。同时,深耕改土四百七十多万亩。随着治水改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南宁地区的变化表明: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坚决执行毛主席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和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即使基础薄、条件差的地方,也完全能够“用我们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我们的世界”,使农业生产在三、五年内大上快上。
树立大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
西部多山,东部低洼,历史上多灾低产的南宁地区,过去在修正主义路线和小农经济思想影响下,曾经被认为是发展农业生产只能慢慢来的地方。一九七○年《人民日报》《农业学大寨》社论中提出“昔阳能办到,你们难道不行吗?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南宁地委领导成员看了后,震动很大,感到有很重的革命压力。论雨量、气候条件,南宁地区比大寨、昔阳好得多;比生产、比贡献,却差得很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分析典型经验。
他们抓的第一个典型是隆安县的京望湖。京望湖虽说叫湖,平时却是个没有水的四面环山的大山?,每年雨季,万亩?场汪洋一片,有六个生产大队的耕地经常受淹。旧社会留下一首刻在山腰石壁上的诗,其中有一句说:“谁能开通此路水,万里江山平半分。”多少年来,这里的穷山恶水,难治难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焕发了广大贫下中农改天换地的革命斗志。六个大队共同组织起一支一百二十名劳力的常年专业队,苦战四百多天,就在那首诗的下边,凿通了一条三百多米长的石隧洞,使京望湖中六千多万亩易淹易涝田变成了保产保收田。
另一个典型是大石山区的马山县古寨公社加运生产队。这个仅有十六户人家的小山庄,共有八十多亩耕地,分散在山?里和山坡上,是个“天旱三天地冒烟,一场大雨水泡田”的多灾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提高了觉悟,树雄心,立壮志,订了一个开洞排涝、砌墙保土、开山造地的规划。三十一个劳动力,四年当中砌起了八百多道石墙,把一片片乱石嶙峋的陡山坡,变成了一道道平展展的梯田,使耕地扩大到一百二十亩,粮食生产迅速上升。
南宁地委从六个大队治湖、十六户人家管山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长期以来,地委只看到条件困难的一面,忽视了群众有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一面;只看到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逐步上升的一面,忽视了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还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的一面。因此,对于扩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建立稳固的农业基础,以适应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迫切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树立起大干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紧紧抓住农田基本建设这项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性措施,并且带头投入群众性的治山治水的斗争。
狠抓阶级斗争刹住资本主义歪风
南宁地委一经站到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前面,全区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到处涌起。但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也很尖锐。
在领导农田基本建设的实践中,南宁地委发现一个严重的情况:凡是农业发展慢,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差的县、社、队,共同的问题是领导班子弱,不抓或者不敢抓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劳力随便外流。因此,年年喊治山治水,年年难见实效。南宁地委和各县县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全区每年外出单干、赶圩集,分散到各处的农村劳动力数量相当多。大家深深感到,要大搞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阶级斗争。于是,在全地区范围内,党内外一齐发动,城乡互相配合,大批资本主义。各县、社、队发动群众,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刹住资本主义歪风邪气,广大干部和社员提高了识别形形色色资本主义倾向的能力。这样,就出现了劳力归队、人心归田的大好形势,保证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大发展。
有些社队在农田基本建设中,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武鸣县双桥公社平陆大队附近有两条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国家给了部分水利资金,连一个电灌站都没有搞成。队干部有严重的依赖思想,老想吃“现成饭”。一九七○年,地委和县委派来干部蹲点。他们和这里的干部、社员在过去建电灌站的工地上,面对着白白流走的河水和旧址废料,大讲大寨自力更生的精神,狠批“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苦干了五年,筑起了拦河坝,修成了十四个小山塘水库,安装了水轮泵,实现了水利化,每人平均有了一亩多旱涝保收田。南宁地委抓住这类典型,广泛开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使全地区各社队的农田基本建设越办越多,越办越好,越干越大。
南宁地委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斗争中,十分注意抓好县委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特别是注意选好和培养一、二把手。地委每年都由领导干部带头,组织干部蹲点抓面,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帮助进行思想建设,确有必要时,也进行适当的组织调整,使县委成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坚强的指挥部。崇左县过去是个“冬干春旱秋雨少,一年三季地皮干”的干旱地区。一九七○年,县委领导加强组织建设后,战斗力大为加强。他们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领导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四年中扩大灌溉面积一点六倍。一九七四年,全县实现了一人一亩保水田,今年又开始向一人两亩保水田的目标奋斗。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的队想搞一些大工程,而力不胜任;有些流域性的工程,需要上下游配合;有些地广人稀的穷社穷队,治山治水确有实际困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路子是走出来的,办法是逼出来的。大干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应运而生了。
大新县硕龙公社有个四面绕山的千亩平滩,每逢夏秋积水不散,地种不成,粮拿不到手。过去有的队想凿山打洞排涝,但工程牵涉到十个队。开山打洞,难度大,费工多,一两个队干不起来;要是大家一起干,打洞的操作面小,人多又排不开。因此,多年的排涝愿望不能实现。公社党委分析了这里的情况,认为既需要组织十个队协作,又需要组织专业队长年施工。于是,就由十个队组成了一个七十三人的专业队,长年凿山打洞。但是,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现,就遇到各种阻力。有人诬蔑这是“刮共产风”;有人担心打破了队界,受益难平衡,不符合政策。南宁地委重新学习了大寨、昔阳的经验,认为专业队体现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应该积极支持,并创造条件逐步推广。只要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坚持互助互利原则,搞好社会主义协作,就将大大有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进一步开展。经过宣传,有必要和有条件的县、社都建立了专业队。近两年,全地区抽调了百分之五到十的劳力,共组织起十四万人的专业队。他们坚持长年施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工效高,成效大,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宁明县亭亮公社大石山区,没有一亩保水田。天旱时,有三十个生产队要到二十里以外去挑水吃。后来勘察出地下水很丰富,可是当地社队无力开发利用。宁明县委在地委的帮助下,去年秋后组织专业队上山支援。现在,在这里建设的八个电站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竣工以后,队队受益,可以实现一人一亩保水田。当地贫下中农激动地说:“专业队干出了百年大业!”
当前,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精神鼓舞下,南宁地区广大干部和社员以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战斗在七千多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的专业队和群众性突击队伍,已达五十多万人。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