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阅读
  • 0回复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我国许多盐碱地改造成肥沃良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01
第3版()
专栏: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我国许多盐碱地改造成肥沃良田
据新华社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三十日讯 在波澜壮阔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我国广大干部、社员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利用和改良盐碱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国耕地中的盐碱地,已有一半以上得到了改良,日益改变着这些地区农业长期低产的面貌,不仅涌现出一大批粮棉双高产的社队,还涌现出一些农业生产先进的县和地区。过去,许多不毛之地的沙碱荒滩,现在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过去“种一葫芦收一瓢”的涝洼盐碱窝,如今变成高产稳产的米粮川;过去“十年九不收”的滨海盐土,现在变成一片肥沃良田。
盐碱地在我国各地都有,这种土壤含有过量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阻碍土壤肥力的提高,轻者长不好庄稼,重者寸草不生。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盐碱地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残酷压榨,以及近代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掠夺,使盐碱地区的河道长期失修,旱涝灾害频繁,造成盐碱面积越来越大,盐碱程度越来越重,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终年过着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财政上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援。为了利用和改良盐碱地,一九五八年,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引下,盐碱地区开展了群众性的土壤普查活动,初步摸清了我国盐碱土的分布、性状及低产原因,总结了各地群众治理盐碱的经验,对大规模治理盐碱地,起了推动作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各地党组织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带领群众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掀起规模空前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治理盐碱地热潮,从而使盐碱地利用和改良有了新的发展。
各地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坚持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积极探索和掌握治理盐碱地的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个农场,位于天山南麓的塔里木大沙漠东北缘,原来是一片草木不长,荒无人烟的干旱盐碱滩。外国土壤专家曾断言:“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盐碱地,根本不能种庄稼。”但是这个农场的职工在治理盐碱的斗争中,不断实践,逐步掌握了“碱随水来,碱随水去”,“碱大吃苗,粪大吃碱”的变化规律,采取开挖排灌渠道,修建条田,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料,种植水稻压碱等综合措施。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十二万七千多亩“不能种植”的荒原改造成良田,粮食、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昔日“无风一片白,有风白满天”的盐碱滩,今日变成“良田千顷绿,稻谷处处香”的米粮川。在这个农场的带动下,现在全新疆各农场已有八百多万亩盐碱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其中二百五十多万亩已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位于黄、淮、海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以及皖北、苏北平原地区的盐碱地,主要是由于解放前河道淤塞,洪水排泄不畅,长年沥涝造成的。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按照
“碱随水来,碱随水去”的规律,从治水入手,把治水和治碱结合起来。他们在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疏浚河道,开挖排水系统,排、灌、蓄、滞综合运用,使旱、涝、碱得到全面治理。河南省新乡地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使一百五十万亩耕地严重碱化。十几年来,这个地区的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先后开挖疏浚了一些河道,修建了排水和灌溉工程。他们对待黄河含泥沙量大的利弊,采取避其害,用其利,利用黄河水灌淤造田压碱,使大部分沙荒碱滩得到根治,不少已建成高产稳产田,新乡地区的粮食平均亩产也跨过了“黄河”。
近年来,由于有关科研部门的努力,研究和使用了化学改良剂和土壤改良剂,为改良盐碱地提供了新的措施。
在改良盐碱地的过程中,各地党组织注意充分发挥专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钻研科学技术,为加快盐碱地改良做出贡献。过去,我国滨海地区围海造田,新海涂从围垦到洗盐除碱,一般需要三、四年甚至七、八年之久。浙江省的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和群众一起参加围垦海涂,一起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使新海涂养淡年限大大缩短,种植作物种类增加,加速了围垦海涂的进程。
各地改造盐碱地的群众性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许多地方逐步建立了改良盐碱地的科学实验网。目前,广大盐碱地区的干部和社员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掀起了扎扎实实治理盐碱地高潮,决心奋发图强,挖掘增产潜力,加快农业建设步伐,为增产更多的粮棉和其他农作物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