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他们象雪莲一样英勇顽强——记战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02
第3版()
专栏:

他们象雪莲一样英勇顽强
——记战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在天山的雪线以上,盛开着朵朵雪莲。请看那红艳的花瓣,洁白的叶子,战风雪,斗严寒,多么英勇顽强!新疆各族人民喜爱雪莲,歌颂雪莲,一向把雪莲当作英勇顽强的象征。如今,他们又把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作雪莲,称他们为可爱的雪莲。
解放以来,全国广大知识青年纷纷前来支援新疆建设。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批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新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新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十一年来,新疆已有四十五万外省和本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接受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把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也改造了自己。他们不正是象雪莲一样的英勇顽强吗?他们不正是可爱的雪莲吗?
绿洲的来历
沙漠中的绿洲,是难得的。在沙漠上建设一个个绿洲,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不久前,我们在天山南北访问了许多新的绿洲。这些新绿洲是怎么形成的?许多知识青年为我们打开了一页页珍贵的回忆录。
“经过沙漠,汽车轮子直打滑,一天才走七公里。有困难么?正好!我们是专门找困难作对头的。大家一边走,一边用红柳和骆驼刺铺路。泼上水冻起来,又结实又好走,大家高兴地称它为五彩路。”
“来到戈壁滩,一眼望去,平沙无垠。住到什么地方?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老战士说,‘房子就在脚底下。’大家拿起坎土曼,挖出了一排排两米深的地窠子,上面盖了草,便住了进去。”
“十级大风来了,把人都要吹走,没办法走路。这算什么困难?几十个人走路,手臂挽住手臂,结成一支吹不散的队伍,一步一步前进。吃饭满嘴沙子,就躲进被窝里啃馍馍,也是一样吃饱了。”
“沙漠里的水,又苦又涩,洗头发梳不开,洗脸脸皮疼,刷牙不起泡沫。这又算什么困难?我们到十公里外去拉甜水,拉冰块,分着用,匀开喝,来过滴水千金的日子。”
“在火焰山旁,夏天地表温度高达摄氏八十度以上,沙里可以煮熟鸡蛋。热得人的汗一出来就蒸发掉。越是困难越要顶住,越是锻炼越是坚强!我们晒脱了几层皮,不是走过来了吗?”
水是沙漠上的血,渠就是血管,有水就有生命,就有绿洲。来到沙漠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开渠引水。
在麦盖提垦区,我们看到许多碧水长流的渠道。可是,开渠的劳动却是不平常的。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老战士,用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知识青年,同他们一起战斗。农场职工和各族贫下中农,向他们传授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同他们并肩作战。
开渠,有时要穿过被沙漠吞噬的原始森林。大片的胡杨都枯死了,人们把这里称为“死亡之海”。流沙上面的空心古树给风刮得象纸一样的薄,可是流沙下面的树干却质地完好。大家就把这些树一棵棵连根挖掉,许多人震裂了虎口,磨破了手皮,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
渠道挖好了,引来叶尔羌河的水。谁知渠道下面已经枯朽了的原始森林,根根相连,形成一个地下水道网。水来了,这些地方就陷下去,笔直的渠道七歪八斜。他们只好不怕麻烦,冒着危险再把漏水的地方一处处填实。
渠道填补好了,再放水,又碰到了新的问题。大盐碱块,一层一层埋在地下,谁也看不出来。水来了,盐碱块溶化了,形成了一个个地下小湖泊。试过水以后,他们再把漏洞堵好。一遍又一遍试水,一条渠道多到试了四遍水。
在建设绿洲的过程中,英雄人物是数不清的。知识青年练顺敏,跳进没膝深的盐碱水里挖泥堵洞,鲜血染红了手中的锹柄,可是她越干越欢。她生了病还坚持干,大家把她的胶鞋和坎土曼藏起来,她想方设法,找到了又去干。运土活挺累人的,可是装土最多,车推得最快的就是她。在麦盖提垦区,她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大家推选她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光荣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一片绿洲,景色喜人。建设绿洲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没有艰苦的斗争,又哪有今天的绿洲?
找到了金钥匙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神话,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大沙漠本来是肥沃的土地。一天,来了三个魔鬼,这里就变了,有风,有沙,有碱,地不能种了。要降服这三个魔鬼,必须过四十四道冰河,三十三座大坂,到辛迪山上找来金钥匙,打开幸福城里玉石箱子,取出三把宝剑。许多人骑马去找,可一直没有回来。金钥匙在哪里呢?
广大知识青年找到了金钥匙,他们说,这金钥匙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武器,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胜利前进。
渠开成了,水引来了,怎么垦荒?这里面也有学问。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有些地方看上去一马平川,很好开垦,可是不行,这种地方盐碱重;必须拣有沙包的地方开荒,因为流沙经过树木才聚成沙包,而有树的地方,盐碱就比较少。那些大的沙包象个金字塔,有的有一万多立方米。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个个沙包开掉,垦成一块块农田。人们计算过,每开一亩荒,要挖三百五十立方沙,挑六千五百担,走一千二百里路,这是多么艰巨的劳动啊!
战胜了一个困难,另一个困难又接着而来。怎样把地种好,使这里变成塞外江南?广大知识青年积极投身到科学实验中去,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乌鲁木齐县向阳大队回乡知识青年王凤翔,同下乡知识青年一起组织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决心培育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水稻优良品种。他们挑了盐碱较重的一分田作试验。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要知道土壤的盐碱程度如何,他就用舌头把土舔舔。杂交育种要进行人工授粉。炎热季节,每天上午十点以后,雄花才开,下午两点就败了。所以,王凤翔他们抓紧这四个钟头,在田间观察,进行杂交授粉。他们不怕烈日晒,有时连中饭也顾不得吃。经过几个夏天的艰苦试验,他们终于培育出具有高产早熟,抗盐碱、抗倒伏特点的三个水稻优良品种。现在,这三个水稻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二十二个省七十一个县。我们来到王凤翔的实验室,看到了满屋挂着水稻标本,共三百十一个品系,简直成了个小小的水稻博览会。
阿尔卑斯山上的薰衣草,能不能到天山落户?伊犁河谷垦区知识青年徐春棠作出了回答。他和几个青年担当起试种薰衣草的任务。薰衣草原生长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是一种名贵的香料,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为了使薰衣草在戈壁滩上安家落户,徐春棠他们边实践边总结,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这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逐步掌握种植薰衣草的规律。他们发现用种子繁殖变迁性较大,时间久了香味会起变化,含油量也会减少,于是就用塑料薄膜架设温床,改用条插法繁殖。经过几年的试验,终于成功。薰衣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又培育出十万株幼苗。为了表彰徐春棠的成就,农场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
托克逊县前进公社四大队哈萨克族知识青年乌斯满,决心改良羊的品种。他虚心向贫下中牧学习,边干边实践,进行配种试验。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大队三千多只粗毛羊全部改良成了细毛羊。为了使大队的棉花增产,乌斯满抽出自己家中的一部分自留地,进行三种棉花的品种试种。有人说:“你要试验不成功,自留地不就白种了吗?”他说:“这要看算盘怎么打法,为了集体利益,即使自留地上的试验失败了,我可以总结经验,大队的棉花试种不就可以成功吗!”
这里举的几个事例,不过是知识青年宏伟的改天换地交响乐中几个插曲。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他们必将演奏出更加雄壮的乐章。
第十个年头
“打起背包走天下,
我们都听党的话。
哪里需要我,
哪里就是我的家。”
当年,全国各地知识青年,豪迈地唱着这支歌,来到了天山南北。
一九六五年七月五日下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带着党和人民的关怀,来到石河子垦区,在一条白杨林带下面接见了十一名上海知识青年。周总理亲切地询问了每个青年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情况,勉励他们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当时,青年们激动地向周总理表示:“坚决扎根边疆,请毛主席放心,请党中央放心!”
十个年头过去了,这条林带郁郁葱葱,显得更加高大了。青年人蓬蓬勃勃,也更加茁壮地成长了。如今,青年们又来到这条林带下面,回忆起当年周总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向我们谈起他们成长的情况。
女知识青年杨永青,哪里需要哪里去。开渠引水,垦荒造田,植树造林,什么活都抢着干。贫下中农欢迎她,青年们称赞她。当杨永青干得正欢的时候,她的爱人从内地一个城市来信,说要把她调到城市去。她说:“正因为新疆艰苦,才需要我们来建设。革命青年要象天山上的雪莲,不能做害怕艰苦的逃兵。”小杨去信说服了爱人,自己坚持留在新疆。有人对她说:“青年,也不能永远是青年呀!”言外之意就是,可以为自己的小家庭打算了。可是她说:“从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不可能永远是青年。但是,用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眼光来看,人可以永远是年青的。”现在,她干得更有劲了。
齐毓纯当年说服了母亲来到新疆,积极参加垦荒战斗。一九六六年,他又参军到了西藏。他决心为保卫百万翻身农奴的幸福生活而贡献力量。一次他同战友们一起,爬深山,过老林,不辞艰苦,出色地完成了一次重要任务。后来,齐毓纯复员了,他没有因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回上海,而重新回到了新疆。他说:
“我的家不在上海,新疆就是我的家。”
这十一名知识青年个个都扎下根来了。女知识青年孙贵娟劳动积极,生活艰苦朴素。她热心帮助别人,用自己的钱做了被子,送给关节炎严重的同志盖,自己吃粗粮,把细粮让给别人吃。她说:“我要好好工作,报答党的关怀。”一次,她送水到田间,为了使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及时喝到水,她上了驾驶台,正好碰到起大风,她被刮了下来光荣牺牲了。青年们纪念她,学习她,化悲痛为力量,干得更起劲了。
知识青年在沙漠上扎根了,人们比喻说,根扎得象骆驼刺(骆驼爱吃的一种灌木)一样深。原来,沙漠上的骆驼刺不过一米多高,可是主根扎到二十多米深。知识青年热爱边疆,热爱自己亲手创建起来的绿洲。广大知识青年的根啊,扎得比骆驼刺还要深!许多年纪大一点的知识青年,现在已经结了婚,生了孩子。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取了许多富有革命意义的名字,如卫疆、建疆、建新、围垦、戈犁、雪莲,等等。这些孩子是沙漠上生,沙漠上长,是沙漠上的第二代。
通到北京的林带
我们访问了天山南北,看到许多以青年命名的事物,象青年队、青年林、青年渠、青年路、红卫兵水库,等等。经过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的锻炼,知识青年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发挥了冲天干劲,同新疆人民一起,建设了许多新的城市和村庄,创造了沙漠上的历史!在戈壁新城石河子,地委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石河子的树,如果按一米远一棵排列,可以从石河子排到北京。这些树其中有很多是知识青年种的。青年们爱打比喻说,如果按照这样的密度去排列新疆全区知识青年种的树,那一定可以排列到北京好几个来回了。知识青年的心啊,同边疆各族人民的心一样,紧紧地同祖国的心脏——北京联系在一起。
“远方的朋友,送你一束沙枣花!”各族贫下中农,唱着这支歌,来欢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把知识青年当作自家人,把男青年叫亚克西巴朗(好孩子),把女青年叫亚克西孜木(好闺女)。有些贫下中农,还给知识青年取个新的名字,叫做托克逊(留下不走的意思)。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新疆的各族知识青年雄姿英发,正在向天山南北的广阔天地英勇进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