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张不平凡的地质图——记青海省地质战士为祖国勘探宝藏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09
第2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一张不平凡的地质图
——记青海省地质战士为祖国勘探宝藏的事迹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斗志昂扬地掀起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时候,我们访问了为开发祖国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青海省地质局。
一张百万分之一的地质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号称“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脉,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长江黄河发源地的巴颜喀拉山区,巍峨的祁连山和河湟盆地的复杂地质构造跃然纸上;千万年来长眠地下的数百个矿种也用各种独特的代表符号缀上了地质图。
这张地质图,是青海地质战士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和现代化交通工具难以到达的地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绘出的一张不平凡的地质图。
毛主席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在旧中国,青海省的地质工作就是一张白纸。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青海的地质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青海高原的近万名地质战士,热烈响应毛主席“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向沉睡万年的亘古高原宣战了。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为国家提交了两千多份地质报告,普查了一千四百多个矿产点,探明了钾、池盐、铁、铜、石棉、自然硫等六十多种矿产的储量。过去几千年来办不到的事情,今天经过英雄的地质战士们的努力,很快就实现了。
在这里,人们热情地传颂着区测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征服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动人事迹。
那是一九六九年四月,由四十多人组成的一支精悍的区测队伍,乘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强劲东风,向可可西里进军了。他们的使命,是要完成青海省百万分之一地质图上最后一块空白点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美丽的仙女”的意思,她不知沉睡了多少万年。这里,雪峰林立,沼泽湖泊星罗棋布。为了探明地下的宝藏,第三分队的同志们斗志昂扬地向可可西里盆地中心进军。他们首先碰到的是可可西里山的阻挡。由于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山坡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碎石,形成石流,攀登十分困难。稍一不慎,就会连人带石滑下来。在困难面前,他们想着毛主席的教导:“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家无所畏惧,一鼓作气,战胜了石流,翻越了海拔四五千米的可可西里山。
在可可西里整个区测工作中,区测战士们翻越了一道又一道遍是石流的山梁,跨过了一条又一条沼泽河流,绕过了一个又一个咸水湖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但他们从不叫苦,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战斗热情,夜以继日地进行工作。经过一场场艰苦的斗争,获取了一个个可喜的成果。
去年冬天,我们来到祁连山地区。正在这里艰苦奋战的青海地质二队的工人们,喜悦地告诉我们,在短短的四年中,他们找到了全国罕见的一条大矿带,为建立一个具有相当远景的稀有金属矿山打下了基础。可是,就在这个问题上,十几年来经历过好多次反复斗争。过去,曾经有人五次上过祁连山,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于是,某些外国专家和“权威”就断言道:“祁连无一宝,桃树不结桃,母鸡不下蛋,再干也是瞎胡闹”,宣判了祁连山矿区的死刑。
一九七○年秋天,青海省地质局把勘探这种矿床的任务交给地质二队。队领导组织干部和工人进行选点讨论:究竟把工作区放在哪里?许多同志大胆提出
“六上祁连!”少数干部却总是顾虑重重,担心再失败了怎么办?广大工人、干部坚信自己的力量。他们满怀信心地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有骨气的。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勘探这种矿床的路子来。
大家统一了认识,组织了一支由工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勘探队伍,第六次向祁连地区进军,展开了一场探“争气矿”的战斗。
一年多过去了,打了二十多个钻孔,只有一个孔见矿。大家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们在分队指导员库芳禹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从一孔见矿的偶然性中,探讨存矿的必然性,从而得到深刻的启示。他们放开眼界,扩大了工作范围,重新布了钻孔,勘探结果,又有两个孔见了矿。就这样,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对这个地区的矿体认识越来越清楚,工作越做越出色。去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大胆打破过去勘探这种矿床的老框框,采取先按走向了解矿体的规模,然后再按倾向了解矿体产状的办法进行勘探。经过一年的努力,全队打的钻孔中有将近一半的孔见到了优质矿,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储量勘探任务。
在绘青海地质图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人们不会忘记“高原地质三英雄”中的耿雪生、张坚二位烈士是怎样壮烈牺牲的。
一九六八年六月六日下午,夕阳染红了阿尼玛卿山区积雪的公路。一批地质人员带着几箱地质资料,乘一辆解放牌汽车,急如星火地赶向某矿区,参加勘探一种有色金属矿的会战。
连日来风雪交加,河水猛涨。当汽车渡河时,被汹涌的河水冲下一米多远,卡在河心的一块巨石上。车上的人和国家的宝贵资料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这时,地质三队的共产党员、五○一钻机指导员耿雪生和共产党员、发电工贾凤歧,迅速安排好车上的同志,带着共青团员张坚,跳进河里,游到对岸,准备到矿区弄来拖拉机,以拖出汽车,解救危难。
他们三人趟河沟,冒雨雪,过绝壁,翻山口,朝矿区赶去。又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咆哮着,夹带着冰块向下冲去。他们不顾冻饿疲乏,手拉着手,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再一次趟水过河。皮袄、棉衣被雨水、河水浸透了,冻成了冰甲,走路迈步很费劲。他们干脆脱掉外衣,只穿单衣,顶着寒风在雪地里前进。
寒冷象万根钢针刺着他们的肌肤,手脚麻木了,嘴唇冻僵了。耿雪生以极大的毅力,艰难地向前迈着,三寸,两寸,一寸……手脚完全不由自主了。这时,他断断续续地对贾凤歧说:“老贾,我恐怕不能坚持走到底了,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为了尽快把信送到,你先走吧!”张坚扶着耿雪生,也要贾凤歧先走。
六月七日凌晨,贾凤歧终于走到离矿区后勤部帐房几十米远的地方。他突然一阵晕眩,倒在地上。“我不能就这样倒下去,拚剩最后一口气,也要前进!前进!”强烈的革命责任感驱使他支起身子,双手插进积雪里,努力地向前爬着……
消息送到了。河里的汽车被拖上了岸,车上的战友得救了,国家的资料保住了。可是,耿雪生、张坚两位同志,却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现在,青海省的这支英雄的高原地质队伍,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正继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描绘着更新更美的画图!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