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淮剧开了新生面——记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学习革命样板戏改革淮剧的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09
第3版()
专栏:

淮剧开了新生面
——记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学习革命样板戏改革淮剧的成果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地方戏曲的改革和繁荣,开辟了灿烂的前景。上海人民淮剧团认真学习革命样板戏的经验,对淮剧进行改革,使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剧种,在社会主义百花园里发出了绿枝新芽。
淮剧的改革,是从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开始的。移植的过程,也是斗争的过程。起初有些人对淮剧能否移植样板戏有怀疑,认为这样的改革是“四不象”;也有人担心保持淮剧特点会使革命样板戏“走了样”。革命的淮剧工作者联系实际,深入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提高了对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意义的认识。同时,他们走出剧团,到工农兵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广大工农兵群众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移植革命样板戏,大胆进行淮剧革命。一次,淮剧团的同志到一个工厂去听取对移植《海港》的反映。一进厂门只见贴了大量欢迎和支持淮剧改革的大标语,原定二十多人的座谈会,却来了几百个群众。工人们热情洋溢地提出对淮剧革命的希望,鼓励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大胆移植革命样板戏和创作更多更好的淮剧新戏。这件事给了他们极大的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大家移植革命样板戏,为工农兵服务的决心。几年来,他们移植了革命样板戏《海港》、《杜鹃山》,还创作了《人老心红》、《拣煤渣》、《一副保险带》、《六月红》、《女清洁工》等小戏。许多工农兵看了演出,都兴奋地说:淮剧开了新生面,我们为它拍手叫好!
在淮剧改革的实践中,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文艺工作者深刻体会到,要搞好淮剧革命,一定要努力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在斗争实践中逐渐地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
《海港》移植工作刚开始时,全团热情很高,都想尽快地把自己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搬上舞台。许多人认为,革命样板戏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样板,只要不走样地照搬就是了。所以,他们把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学了过来。有的音乐唱腔也套用了同样板戏曲谱相似的淮剧曲调。结果,不但没有把原作忠实地移植过来,反而使剧中方海珍的英雄形象显得很不突出。这个问题引起淮剧团文艺工作者的深思:为什么有良好的愿望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他们认识到,演革命戏,首先要做革命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改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革命样板戏所表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剧团专门组成了小分队,分期分批地深入工厂、农村,一边参加劳动,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一边征求工农兵对淮剧改革的意见。
移植革命样板戏《海港》剧组几次到上海装卸区深入生活。扮演马洪亮的青年演员,开始总是表现不出退休工人的精神境界。他在码头上和退休老工人组织的“马洪亮战斗队”朝夕相处,亲身体验到退休老工人们是那样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逐渐起了变化。他和工人们的心越来越靠近,在舞台上塑造的英雄形象也越来越有光彩。扮演方海珍的筱文艳,原来在舞台上同马洪亮对戏感情出不来。她到码头上,感受了工人们忘我劳动的热情,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热爱。后来她再同老马师傅对戏时,这种阶级感情就比较自然地流露出来。
火热的现实的斗争生活,为淮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有个音乐创作人员在和工人一道拣煤渣时,看到工人把拣煤渣这个平凡的工作同大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使他深受感动。他就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贴在墙报上。工人们看了后,高兴地说,把拣煤渣这个题材写成戏不是很好吗?在工人的启发下,他们就编写了剧本《拣煤渣》,热情歌颂了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人,爱护国家财产的崇高革命精神,受到工农兵群众的欢迎。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了解到许多老工人退休后思想不退休,继续战斗的事迹,于是创作了小淮剧《人老心红》。但是,由于在创作思想上没有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能写好生活中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结果英雄人物显得不够典型。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们再次深入里弄,用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里弄的斗争实际,深深感到生活中的退休工人就是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显示出人老心红的英雄本色的。作为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描写阶级斗争,来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为此,他们重新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以退休工人沈妈妈为中心展开矛盾冲突,全剧通过她与破坏上山下乡的教唆犯朱巧云之间三个回合的交锋,表现在里弄里争夺青年一代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歌颂了退休工人勇于同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高尚品质,使这个小戏在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有了提高。
几年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努力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大力对淮剧的音乐、唱腔、舞蹈动作,进行改造和创新,力求达到时代精神与剧种特色相统一。
淮剧从民间走向舞台,不少曲调还保留着粗犷、淳朴的一面。但旧淮剧唱腔平板,音乐语汇贫乏,同一句式可重复几十句,有的还掺杂了不健康的因素。为了使唱腔能够更好地表现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性格、气质,淮剧工作者从淮剧的三大主调(淮北调、老拉调、自由调)入手,摒弃这些曲调中忧郁、哀怨、低沉的成分,将慷慨激越的因素加以发挥。在这个基础上还学习革命样板戏用成套唱腔塑造英雄人物音乐形象的经验,尝试创作淮剧的成套唱腔。《海港》中方海珍的“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杜鹃山》中柯湘的“乱云飞”等重要唱段,就都学习运用了京剧成套唱腔的板式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改革淮剧曲调时,他们还大胆吸收了京剧以及其他剧种的长处来弥补淮剧的不足。淮剧有落腔低、旋律下行的缺陷,很难表现英雄人物昂扬的精神面貌。他们就吸收革命现代京剧里抒情性大腔和异峰突起的高腔来丰富、发展本剧种的唱腔。比如《海港》中马洪亮忆苦思甜的唱段中,某些句式用了高腔,较好地体现了这位退休老工人的思想境界。方海珍的唱腔多处用了京剧的吟板和字尾行腔,听起来高亢有力。《杜鹃山》中柯湘的“血的教训”一段唱吸收了京剧的反二黄和山东梆子某些唱腔,使曲调深沉、亲切、高亢,表现了柯湘对同志的深厚的阶级友爱和在革命暂遭挫折时从容镇定,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强决心。
淮剧工作者还对旧淮剧传统的舞蹈动作进行了改造。旧淮剧行腔短促,舞蹈动作因此单调,经过改革后,丰富了刻划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动作,加强了表现豪迈气概的大幅度的舞蹈艺术,从而使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舞台上显得更为高大挺拔。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飞速前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不断深入。这进一步激发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的文艺工作者的政治热情,他们决心更加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