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同济大学“五·七”公社三结合办学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15
第1版()
专栏:

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三结合办学的调查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是由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建筑工程局、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共同创办的一个“三结合”的教育革命试点单位。从一九六七年十月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诞生以来,“五·七”公社坚定地走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努力实践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对旧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取得了初步的但又是重要的经验。
“实现无产阶级教育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领导,必须有工人群众参加”。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实行学校、施工单位、设计部门“三结合”办学,是一种新的办学体制。它确立了工人阶级对教育革命的领导,改变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五·七”公社成立统一的党委。党委成员中有建筑公司的工人和工人干部、解放军干部、工农兵学员(以上占大多数),还有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工业建筑设计院也有一名党委成员参加“五·七”公社革委会。公社党委对教育革命、设计施工实行一元化领导。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依靠工人阶级办学,不断扩大参加“三结合”办学的工人队伍。第二建筑公司开始有两个工程队参加,后来扩大到十三个工程队(站)都参加。全公司四千五百多名工人成了“三结合”办学的坚强后盾。二公司还专门派出一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配合下,同师生一起搞好斗、批、改,在学校中长期留下来,牢固占领教育阵地。工宣队员三年左右轮换一次。全公司的工人队伍则是一支“不脱产的工宣队”,他们不只是生产者,也是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很早就参加“五·七”公社教育革命试点的二○七工程队,队里建立了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全队三百六十多名工人很关心和支持教育革命,八年来先后同二百二十多名学生和五十多名教师一起承担教育革命的光荣任务,平均每年带着师生到二十多个工地进行现场教学,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有四十多名老工人、班组长、党团员为骨干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积极分子。
“三结合”办学,使一支由工人、设计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迅速建立,不断壮大。二公司先后挑选了一百多名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担任兼职教师,还选送一批优秀工人、施工员,轮流到学校担任专职教师。现有的十一名专职工人教师(其中三名是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的),分别参加了“五·七”公社的教育革命组、教材编写组、设计组、结构实验室和各年级教研组的工作,他们既是教师,又是这些组、室的领导骨干。设计院也经常派十名左右有经验的设计人员,到“五·七”公社担任教师。学校的原有教师分期分批到工人群众中去锻炼,其中已有二十多名教师先后担任过工程队的施工员、技术员和领导成员,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工人群众,改造世界观,提高业务水平。经过不断努力,这支“三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适应了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的需要。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同济大学“五·七”公社这个新生事物的成长,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因为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有工人阶级的领导优势,所以每场重大斗争,他们都击退了那种妄图扭转教育革命方向,否定教育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思潮,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一九六八年下半年,正当师生们在施工现场办学,教育革命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人却吹起一股“收兵回营”的冷风,主张把“五·七”公社撤回学校。工人和师生们联系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旧同济大学的历史,批判了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坚决顶住了这股“收兵回营”风,坚持了开门办学的正确方向。一九六九年,他们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师生们随同工程队开到皖南山区的一个建设工地。就在这里,同济大学“五·七”公社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办了工农试点班。工农学员自豪地说:我们上的是“山沟大学”,走的是工人阶级自己的办学道路!
然而,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那些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人总想开倒车,走老路,又说什么“工地只有生产的气氛,没有读书的环境,不象个大学的样子”。针对这种奇谈怪论,师生们展开了一场辩论,大讲“三结合”办学的优越性,大揭关门办学的危害性,大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大批资产阶级办学的“样子观”,明确了新型工科大学和旧工科大学的原则区别。建筑工人也参加了这场大辩论。他们旗帜鲜明,说:“革旧教育的命,我们欢迎,想拆‘五·七’公社的台,我们坚决不答应!”一场大辩论后,“五·七”公社更加发展壮大了。
就是在这样一场又一场的斗争中,同济大学“五·七”公社不断清除那些反映旧教育制度的旧思想,划清两条路线的界限,使“三结合”办学的教育革命迈开了更坚实的步伐。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党委依靠工人阶级,实行“三结合”办学,使学校教育同三大革命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师生们把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课。他们经常同工人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起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积极参加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斗。他们和工人一起,同举“鞍钢宪法”红旗,同走工业学大庆的道路,同沾一身泥、同流一身汗。工人们经常对学员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帮助学员正确处理红与专、理论与实践、“上、管、改”与改造主观世界等关系问题,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历史经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从历次斗争中,学员们认识到,修正主义仍然是当前教育战线的主要危险。他们不断地提高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自觉地投入教育领域的两条路线斗争。一九七二年,有些人打着“关心教育质量”的幌子,企图扭转教育革命方向,说什么“结合典型工程组织教学降低了教育质量”。工农兵学员们用大量事实批驳了资产阶级的“质量观”,而且以战斗的实际行动回击那种诬蔑工农兵学员质量低的论调。有三十二名学员暑假放弃休息,主动为工厂、部队完成了八项工程设计,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其中八名学员还为一家造纸厂设计了一个结构复杂的二层打浆车间。这个造纸厂的负责人称赞说:“八名学员用二十多天时间,完成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设计,使我们看到了教育革命的成果,这是旧大学根本做不到的。”
正是“三结合”办学的新体制,为工农兵学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济大学“五·七”公社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组织教学,实行教学、施工、设计三结合。在三年学习期间,每届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工人、设计人员结合起来,参加一两幢房子的施工,进行三、四幢房子的设计,然后学习组织施工的全过程,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各门业务课程的教学,都结合典型工程的施工与设计实践进行,在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向理论方面学习。建筑公司为师生们提供实践基地,工地上到处是不挂名的工人教员,设计院提供设计任务,并有设计人员轮流参加教学活动。他们按照实际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程序,把专业课和部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有机地组合起来,逐步建立了一个新的教材体系。如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把原来二十门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精简组合成五门主要课程,即“房屋建筑工程基本知识”、“房屋结构基本构件计算”、“民用房屋设计与施工”、“单层厂房设计与施工”、“多层框架设计与计算”,另外还有一些专题课。这个新的教材体系,既缩短了学时,减轻了学员负担,又有利于学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到真正本领,增长了才干。
八年来,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师生结合教学,共为国家设计了一百六十项工程,建筑面积达二十八万五千平方米,其中重点工程有三十项。同时,他们还完成了滑升模板、升板、一百吨米塔式吊车、构件抗剪等二十多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项目,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八年来,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已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六批共六百八十七名毕业生,他们分配到全国各地以后,普遍受到欢迎。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政治上和业务上的骨干。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要什么“描图”“见习”的阶段,一般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能完成六、七项工程,七、八千平方米的设计任务。有些毕业生还进行了烟囱、筒仓、电视塔等比较复杂的特种结构的设计计算。有的还进行了科学研究,总结编写出《液压滑升模板设计与施工》等有价值的教材。
分配在北京某个设计单位的小王,在承担一项设计任务时,建设单位个别领导讲阔气,对小王说:“我们有的是钱,你放开手搞好了!”但小王坚持党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方针政策,进行调查研究,不该搞的东西坚决不搞,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做到凡是需要的就认真设计,不需要的则一根线也不加,并以具体事实说服了建设单位,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更加可贵的是,“五·七”公社毕业生能够同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冲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技术垄断,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有个毕业生分配在某市一个设计院工作,一次,有套重点工程的基础施工图经过讨论后需要修改,但原设计人员却思想不通,情绪抵触。而工程又急需上马,施工人员心急火燎,一天催几次,那个设计人员仍然按兵不动。这个毕业生看到这种情况,感到这是知识分子以知识为资本,向我们无产阶级示威,当领导上决定让这个毕业生参加修改时,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日夜苦干,计算特别认真,线条特别分明,字体特别端正。这使那个设计人员深受教育,就同这个毕业生一起投入了改图的战斗,按期完成了任务。
同旧同济大学的毕业生相比,“五·七”公社的毕业生还打破了只想当设计员,不愿当施工员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他们能上能下,能文能武,主动要求到施工第一线参加战斗。有的毕业生负责上海市体育馆比赛馆的后期施工管理工作,搞得井井有条,受到了工人群众的称赞。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八年来的实践证明,“三结合”办学加强了无产阶级在教育领域里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办好社会主义工科大学,大量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天,“五·七”公社广大干部和师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引导下,坚决批判否定教育革命成果的错误思潮,正满怀革命豪情,阔步前进在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大道上。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