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新花——读维吾尔族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5-12-15
第3版()
专栏:文艺书评

可贵的新花
——读维吾尔族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
哈米提(维族) 胡振华(回族) 张云秀
我们欣喜地读到长篇小说《克孜勒山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别用汉、维两种文字出版)。作者是维吾尔族青年业余作者柯尤慕·图尔迪。这部小说的出版,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它标志着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国各民族革命文艺的繁荣发展和各族革命文艺队伍的茁壮成长,也是对苏修叛徒集团诋毁我国“毁灭民族文化”等谬论的有力回击。
这部小说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反映了边疆兄弟民族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搞好农业学大寨这一重大主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新疆广大的沙漠地区,普遍缺水。干旱,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的发展。小说作者抓住新疆沙漠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通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克孜勒山下的维族贫下中农,高举大寨红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凿山引水,灌溉农田,终于打破
“长流水自古不下山,凿山引水难上难”的神话,创造出“茫茫戈壁水长流,漫漫沙海稻花香”美好图景的斗争故事,有力地说明:“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为我国各族人民指出的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金光大道。
农业学大寨是一个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学大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必然会遭到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反抗。小说通过围绕着凿山引水这一中心事件所展开的一幕幕斗争,形象地揭示了农村这场革命运动的实质,说明学大寨,必须从根本上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不断批判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你看,当刚从大寨学习回来的新地大队党支部书记沙比尔提出学习大寨,艰苦奋斗,凿山引水,彻底改变新地干旱缺水的落后面貌这一主张后,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立刻展开了。坚决走大寨道路,加速农业发展,是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共同愿望。以党支部委员图拉洪和受人尊敬的老愚公铁木耳爷爷为代表的贫下中农,欢欣鼓舞,精神振奋。他们把心都贴到凿山引水、重新安排河山上,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做梦都想着变天的反革命分子苏莱曼、地主分子纳曼,出于反动的阶级本能,狂叫什么:“向大寨学习,就是不让你我过太平日子。”他们制造谣言,蛊惑人心,阻挠学大寨运动的开展,甚至亲自出马决水堤,并妄图炸毁新建的水电站。他们还用糖衣炮弹拉拢、腐蚀公社水利干部卡斯穆,让他破坏学大寨运动,自己则隐蔽在幕后。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尼亚孜,工作勤恳,可是思想麻痹,他只看到阶级敌人表面老实,看不到阶级敌人时刻想复辟,被阶级敌人钻了空子。同时,小生产的传统观念,使他只算小账,不算大账;只管生产,不看路线。因此,一开始便成了向雪山进军的反对派。中农阿希穆的“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的思想是有代表性的,他热衷于个人套上小毛驴上山拉柴搞外快,对凿山引水不感兴趣,还不时跟在尼亚孜后面反对。这些矛盾,有敌我之间的阶级斗争,也有人民内部的两种思想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贯穿于“农业学大寨”革命群众运动的整个过程中。
小说作者力求揭示出矛盾的尖锐和复杂,抓住了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深刻地揭露阶级敌人的阴险、狡猾,这对读者是有教育意义的。使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是,作者虽然着力写了阶级斗争,但挖掘得不够深;路线斗争只是稍有接触,整部小说的矛盾冲突不够激烈,作品的思想深度不够,也缺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在人物塑造上,沙比尔这个维吾尔族基层干部的形象虽然还不够丰满,总的来说,是比较感人的。这个在人民解放军部队服过役,又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雨锻炼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英姿勃勃,有改天换地的决心和气魄。他从大寨学习回来以后,满腔热情地向干部和群众宣传大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他和干部、群众一道制订重新安排克孜勒山公社山河的美好计划,亲自到雪山上查勘水源。他在凿山引水的斗争中,有一股天塌下来撑得住,地陷下去填得平的英雄气概,哪里任务重,他就在哪里出现。党的基本路线武装了沙比尔的头脑,使他心明眼亮,有高度的阶级斗争觉悟。水库决堤,他从决口不是在坝底,而是在坝顶,并且从河滩边搜查到一只旧烟袋这些迹象,意识到是阶级敌人在破坏;透过卡斯穆和地主纳曼之间异常的“亲戚”关系的迷雾,以及卡斯穆在凿山引水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反复无常,沙比尔敏锐地意识到,阶级敌人正在拉拢和腐蚀我们的干部,做他们的挡风墙,这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隧道工程出现事故,阶级敌人乘机兴风作浪,蛊惑人心,煽动社员离开工地,沙比尔率领党员、民兵和贫下中农,狠狠揭发批判阶级敌人破坏水利建设、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罪恶活动,擦亮了人们的眼睛。作为带头人,沙比尔还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一块工作。他对尼亚孜的种种错误,感到痛心,但决不迁就,而是同志式的严肃批评,热忱帮助。他多次提醒尼亚孜要牢记党的基本路线,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只顾生产,忘了路线。一再用大寨的经验说明:“路线走正事事成,自力更生样样有。”真是热情诚恳,语重心长。即使对卡斯穆这样的被阶级敌人所利用干了不少坏事的人,沙比尔也是根据党的政策,不计较个人恩怨,尽量挽救,表现了他宽阔的革命胸怀。
小说描写的南疆农村斗争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了感到亲切。语言朴实、生动,特别是使用了不少维吾尔族人民熟悉的谚语和吸收了大寨贫下中农的新谚语和豪言壮语,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这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维吾尔现代文学语言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是有益的。
我们衷心希望不断创作和出版更多更好的反映边疆兄弟民族地区战斗生活的新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