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学大寨的新起点——中共沁阳县委总结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经验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04
第3版()
专栏:

学大寨的新起点
——中共沁阳县委总结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经验记事
河南省沁阳县近五年来深入学大寨,快步赶昔阳,成为河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以每年递增一百多斤的幅度连续上升,一九七一年跨“黄河”,一九七四年过“长江”,一九七五年达到一千零四斤。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多,去年夏季提供的商品粮相当一九七○年的两倍。
现在,沁阳县又站在农业学大寨的新起点上。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精神,按照大寨县的六条标准,分别制订出建设大寨县、大寨式公社和大队的新规划。沁阳县委正在开门整风,总结经验,带领全县人民乘胜前进。
县委首先下决心
沁阳县委从过去的实践中体会到,要达到新规划的奋斗目标,关键在领导,首先县委要下决心。
沁阳县早在一九六六年粮食亩产就上了《纲要》,以后连续几年止步不前。原因在哪里?当时,有的同志认为,沁阳南有沁河,涝重碱多,北靠太行山,苦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年冬天,县委分别对全县各种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深入调查。在沁河岸边的水南关大队,原是一片盐碱沙窝的穷地方。一九六八年,党支部带领群众除涝治碱,三年苦干,面貌大变。一九七○年在全县粮食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水南关亩产达到七百二十斤,比一九六七年增长了三倍。地处太行山下的虎村大队,水源奇缺,是个产量很低的后进队。后来,党支部树雄心,立壮志,带领社员攀登悬崖峭壁,在半山腰上开凿了一条十里长的盘山渠道,引来泉水把千年荒圪梁变成了水浇地,由缺粮队变成余粮队。
这两个大队大干快上的事实,引起了县委成员的深思:在大自然面前是敢想敢干,还是束手束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的反映。县委有些同志口头上也讲学大寨,实际上见困难畏缩不前,不敢下决心领导全县群众大干,这说明县委还存在着因循守旧思想和懦夫懒汉世界观。认识提高后,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发动群众帮助县委整风,揭矛盾,找差距,制定苦战五年的规划,闯开了学大寨的新局面。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县委同志看到,目前全县修水库、建大寨田的规模虽比那一年都大,但是只要领导的决心大、干劲足,处处带头把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现在,县办的十项重点工程工地上,都有县委主要成员在那里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百分之八十的县社干部下到了第一线,确保农田基本建设按计划进行。
坚持斗争不转向
县委在实践中认识到,农业学大寨,每前进一步,都有斗争。为了坚持阶级斗争不转向,他们回顾了几年来经历的三次较大的斗争过程。
第一次斗争:是下马,还是上马?一九七○年冬天,县委在落实苦战五年的规划中,提出大搞“三大干一大管”
(即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深翻改土,大搞养猪积肥,加强麦田管理)。但是,有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统一认识,县委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和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教导。大家认识到:“三大干一大管”是为了加快步伐学大寨、赶昔阳,它的方向正、路子对,一定要上马,不能下马。县委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县人民大干苦干,打机井,挖河道,扩大灌溉面积九万多亩,深翻平整土地十万多亩。大干带来了丰收。第二年全县粮食产量打破了五年徘徊的局面,单产一跃跨过了“黄河”。
第二次斗争: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是以钱为纲,重副轻农?一九七二年,全县粮食亩产突破了六百斤。有少数社队的干部错误地认为“粮食已经过关,该腾出手来抓钱了”。这年冬季,他们不继续抓农田基本建设,而是热心办砖瓦窑,还计划把劳力放出去搞副业。发现这一苗头后,县委组织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判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倾向。同时,县委总结了一批“路线端正,连年增产”的先进典型的经验,组织全县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到这些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典型引路,方向明确,各社队认真抓生产上的薄弱环节,制定新的增产措施,把劳力集中在农业第一线,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一冬一春,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四万多亩。一九七三年粮食亩产达到了七百斤以上,多种经营也有所发展。
第三次斗争:是终点,还是起点?经过连续四年大干苦干,到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亩产首次过“长江”。在大好形势下,有少数干部和群众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以为“山河变了样,亩产过了江,干劲到了头,歇歇也应当”。有些社队因此一度放松了抓阶级斗争,批判过的资本主义倾向又改头换面冒了出来。县委及时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讨论了几个问题:一、把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作终点,还是当成起点继续革命?二、粮食过“江”了,还能不能超千斤?三、农田基本建设搞了不少,还有没有薄弱环节?四、在新形势下还有没有资本主义倾向?通过学习和讨论,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粮食过了“江”仅仅是革命的新起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始终存在,资本主义倾向还要继续批判;农田基本建设不是搞得差不多而是差得远。认识提高以后,全县干部和群众坚持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在荒山坡上新造大寨田四千亩,新打机井三百多眼,使全县原来四万多亩麦田水利死角地得到了灌溉,夺得了一九七五年农业大丰收。
这次,县委通过重新总结这三次斗争,深刻认识到,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普及大寨县,绝不是单纯的改天换地的斗争,而是一场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基层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在全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之后,县委领导各社队继续办好政治夜校,学习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动群众大查大摆各种资本主义倾向,特别是深揭深批打着集体旗号的资本主义活动。全县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迈开了学大寨的新步伐。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