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建立三结合的教学基地 推动教育革命深入发展 长春南宁城市中学办起农村分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07
第1版()
专栏:

建立三结合的教学基地 推动教育革命深入发展
长春南宁城市中学办起农村分校
据新华社长春一九七六年一月六日电 长春市市区各中学坚持开门办学,普遍办起农村分校,促进了教育革命的深入发展。
长春市市区中学的农村分校是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开始兴办的,经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现在已有七十六所中学办起了农村分校,占市区中学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每年春耕、夏锄、秋收等重要农事季节,全市经常有四千多名学生在农村分校学习,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统治下,长春市市区中学一直是闭门办学,大搞“智育第一”。有的学校虽然也搞点农场,但是为实验而实验,严重脱离三大革命运动。农村分校办起来以后,为适应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小课堂为中心的旧体制,建立了专兼职教师结合,理论和实际结合,大小课堂结合的新体制。他们主动依靠当地社队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邀请工农兵担任兼职教师,坚持半农半读。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农村分校以阶级斗争为主课,重视利用农村分校的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八十一中农村分校同附近六个生产大队实行校队结合,办起的农学、农机、畜牧和农医四个专业班,由大队派的兼职教师和分校共同管理,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一些在旧学校或书本上学不到的有用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新华社南宁一九七六年一月六日电 南宁市二十所城市中学都办起了农村分校,建立起比较固定的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推动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深入发展。
在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中,中共南宁市委重视加强对教育革命的领导。市委组织各中学师生,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有关教育革命的论述,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鼓吹复辟倒退的孔孟之道,总结了办农村分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南宁市九中党支部在办农村分校的过程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批判修正主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使农村分校这一新生事物在斗争中茁壮成长。市教育局及时在九中农村分校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去年十月,正当教育界传出妄图否定教育革命成果的各种奇谈怪论时,南宁市委全体常委集体到九中农村分校同市教育系统负责人一起,召开了教育革命问题调查研究会,进一步总结、推广九中顶住逆风、坚持办农村分校的经验,推动了全市教育革命深入发展,使全市二十二所中学中除两所位于远郊区已有学农基地外,各城市中学全部办起了农村分校。
南宁市各中学师生在创建农村分校的过程中,学习大寨和昔阳贫下中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劳动建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市各农村分校的基建面积就达一万三千四百平方米,建造的教室和宿舍可容纳四千多人住读;开荒造地、造田一千零三十亩。
南宁市各中学在创办农村分校时还得到了工农兵群众的大力支持。分校附近的驻军还派出指战员帮助分校师生进行军事训练,派军医给分校师生治病。在工农兵的支持下,加快了农村分校的建设步伐。
南宁市各城市中学的农村分校,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教育革命中强大的生命力。在分校里,各校都把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课。每批学生来到分校后,学校党支部都请贫下中农给他们上好第一课——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课。贫下中农讲家史,讲村史,讲农村两条道路斗争史,教育学生牢记党的基本路线,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分校干部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以社会为课堂,带领学生到分校附近的生产队拜贫下中农为师,接受再教育。有些农村分校还办起了农村班,招收附近生产队贫下中农的子女入学,增进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通过这些活动,使城市学生不断增强阶级斗争观念,树立热爱贫下中农,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经过农村分校锻炼的学生,毕业时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投入到普及大寨县火热的斗争中去。
各城市中学积极利用农村分校这个阵地开展教育革命。他们根据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普遍开设了农业化学、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村电工和农村医药卫生等五门专业课。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农村分校还同附近的生产队逐步建立起贫下中农、插队知识青年和分校学生三结合的科研小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科研课题,改变了过去那种“书本中开机器,黑板上种庄稼”的不良倾向,提高了教学质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