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 大巴山巫溪县儿童普遍上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17
第1版()
专栏:

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
大巴山巫溪县儿童普遍上小学
据新华社成都一九七六年一月十四日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四川省巫溪县普及了五年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在校学生人数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的三倍多。
巫溪地处川、陕、鄂三省交界的大巴山区,是四川东部最边远的一个县。全县四十多万人口,散居在纵横四百多里的崇山峻岭中。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县只有四百零一所小学。这些学校大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低山和平坝地区,全县有五十多个边远的高山大队没有一所学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批判了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适应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办起了各类学校一千三百多所。这些学校从山区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和当地儿童一般都参加放牧等劳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开设了复式班、半日制班和间日制班,并且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和兄弟姐妹轮流上学。学生如有缺课,就由教师个别辅导。有的还采取巡回教学、送教上门等方式,尽可能地保证儿童就近入学。文峰公社大湾大队队办小学教师董光绪背着教具,一边随学生放牛割草,一边给学生补习功课,受到群众的赞扬。双阳公社桃花村校教师吕文清坚持每天步行三十多里,在群山中的两个生产队之间巡回教学,早出晚归,不辞辛苦,三年来行程二万七千里,被贫下中农誉为深山文化播种人。
中共巫溪县委和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近几年来,巫溪县委除了第一书记亲自抓教育工作以外,还确定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常委分管这一工作。各区委、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也都有一名负责干部抓教育。他们深入基层,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年年抓普及,年年抓巩固,成效越来越显著。各地农村小学都建立和健全了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县委还根据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提拔了一批年轻的优秀教师充实学校的领导班子,使全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三十岁以下,其中党、团员占百分之九十八。
去年年初,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后,巫溪县委立即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大家以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武器,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自觉性。各地学校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从一年级起就帮助学生选读马列和毛主席语录,让学生从小就粗知一些马克思主义。各地学校都把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课,邀请老贫农作忆苦思甜报告,组织学生到社队参加批判会或对敌斗争会,让他们经受锻炼。这些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同生产队挂钩。许多学校办起了小农场、小工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