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群众敢想敢干 沼气发热发光 ——湖南汨罗县大办沼气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19
第3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群众敢想敢干 沼气发热发光
——湖南汨罗县大办沼气记事
在滔滔的汨罗江畔,沼气象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发热发光,方便人民生活,有利农业生产,很受城乡群众欢迎。目前,汨罗县已建成沼气池三万多个,相继出现了一批基本上实现沼气化的生产队、大队和公社。已有一大批农户和机关实现了“做饭不烧柴和煤,点灯不用油和电”的愿望。
汨罗县位于湖南洞庭湖滨,历来缺柴烧,过去每到大忙季节,就要放几天假,让社员到十里外去砍柴,买草和买煤,费工费钱,极为不便。群众常说:“锅上不愁,锅下愁,有米无柴忙奔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经过批林批孔运动,群众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动手大办沼气,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锅上常有,锅下够,节省柴草腾出手”。以古培公社万福大队为例,办沼气后,仅一年时间,就节省砍柴用工七千多个,节省柴草九十多万斤,还为国家节约了一万多斤煤炭。以前,农村妇女整天忙于弄柴烧饭,顾不上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比如汨罗公社汨南一队的三十七个妇女整劳力,平均每人每年只能出一百多个工。有了沼气,她们从烟熏火燎中解放出来,出勤率提高了二倍。妇女们高兴地说:“过去做饭满屋烟,两手忙得不能闲,如今做饭扭开关,省柴又省力,腾出时间搞生产,多打粮食多贡献。”
办沼气,不只省柴省人力,还有许多好处,首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过去,农作物的秸秆都当柴烧了,不能用来沤肥还田,田里有机肥料不足;办沼气之后,秸秆可以还田,特别是秸秆、杂草和粪便下到沼气池内,经过发酵,肥效大大提高。城关公社城南大队,以前由于肥料不足,粮食产量低,一九七三年全队办沼气之后,第二年早稻全部施上了沼气肥,获得了粮食亩产近八百斤的好收成。社员们看着金灿灿的稻谷,赞扬沼气肥说:“看起来象清水,用起来象氨水,沼气池象是氨水池,又象是小煤窑。”使用沼气后,还可以节省下一部分秸秆做饲料,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同时,有了沼气,乱砍乱伐树木的现象少了,有利于封山育林。
办沼气,也有助于农村政治文化活动的开展。这个县,在办沼气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办沼气的技术队伍,他们既学会了科学技术,又提高了文化知识。过去,许多上学的青少年忙于替家里打柴,常常耽误学习,现在他们不但可以专心学习,同时也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特别是广大妇女减轻了家务劳动,积极参加政治夜校,在沼气灯下学理论,学文化,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办了沼气,经常铲除村内杂草,密封粪肥,改进了农村环境卫生,减少了疾病流传,保护了社员身体健康。
办沼气真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但是,象任何新事物一样,它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汨罗县就搞过沼气试验,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贪大求洋,推广不开。近几年重新办沼气,仍然遇到不少阻力。开始,一小撮阶级敌人散布流言蜚语,胡说什么:“自古不见烧粪气,花钱花工白费力!”有的干部因循守旧,不敢大胆推广沼气,说什么:“搞好了是沼气,搞不好是呕气。”有些社员也抱怀疑态度。
为了推广沼气,汨罗县委先用典型事实来启发群众办沼气的积极性。县委和公社党委成员带头办好沼气样板池。黄市公社党委书记在自己家里办沼气,出气良好,既能满足一家人做饭烧水,又能用于照明。男女老少都来参观,有的人白天看了做饭,晚上再来看灯,对办沼气开始有了信心。县委又因势利导宣传办沼气的好处。他们和群众一起算了三笔账:一是劳力账。如果办好了沼气,每户一年就可以从砍柴和家务劳动中节省四十多个劳动日,全县约可节省四百万个劳动日。二是肥料账。如果全县十一万户建沼气池十万个,每池一次出肥二百担计算,一年两次,全县可出肥四千万担,可给全县八十万亩田,每亩平均施五十担优质肥。三是增加社员收入账。办起沼气,每户社员仅省柴省油两项开支,就可节约三十多元。这三笔账算出了办沼气的好处,全县大办沼气的群众运动很快开展起来。
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还引导群众用办沼气的事实,批驳了阶级敌人的谬论,批判了“天命观”、“天才论”和“上智下愚”等反动思想,焕发了广大群众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很多社队的男女老少白天搞生产,工余办沼气,做到了生产、建池两不误,并且以旧代新,以土代洋,创造了多种建池方法,既经济又适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