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打破“海螺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0
第3版()
专栏:

打破“海螺壳”
詹莱
革命现代京剧《磐石湾》里的巧莲,原来是一个“活跃在练兵场,英姿飒爽”的女民兵,结婚以后,生了孩子,渐渐被家庭的
“小天地罩住目光”,“抱了孩子丢了枪”,以致在岛上发现敌情的时候,她还是念念不忘孩子的周岁生日,要拖丈夫的后腿。她的丈夫——民兵连长陆长海一针见血地批评她:
“钻进了海螺壳,沉睡梦乡”!
“海螺壳”者,小天地之谓也。巧莲的
“海螺壳”就是她那个小家庭。她神往于小家庭的幸福,而忘记了幸福与斗争的联系;她的目光局限于家庭四壁之内,对于外面广阔的世界则渐渐变得陌生、冷漠,以至麻木起来了。她所看到的只是一派“海静水蓝”、“风和日暖”的太平景象,而看不到“大海上浪恶风狂”,也未曾想到过“艳阳天还须防寒流骤降”。一句话,“海螺壳”隔绝了巧莲与现实斗争生活的联系,使她忘记了党的基本路线。
“海螺壳”的外面却是风波浩荡的大海,那拍岸的涛声,犹如催人的战鼓,“海螺壳里的好梦”是做不长久的。果然,呼啸的风涛无情地扑击着“海螺壳”,把“沉睡梦乡”的巧莲惊醒了——我们在第六场看到了这生动而深刻的一幕。
巧莲的母亲曾阿婆告诫女儿:“渔船有漏洞,若不修好,早晚要沉陷;思想有漏洞,妖魔到眼前,也不会分辨!”巧莲却赌气说:
“好,今天我就瞪大两眼,等着瞧妖魔上岸!”生活给巧莲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就在这个时候,妖魔乔装打扮来到了巧莲面前!人们不禁为她捏一把汗,她当时在“海螺壳”里沉睡未醒,人妖不辨,差点儿误了大事。这样的安排似乎是偶然的,然而这种偶然性正是生活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在这里,剧本以严峻的生活逻辑和生动的舞台形象揭示了“钻进海螺壳”的危险情景,深刻地批评了和平麻痹思想。
大海的怒涛撼醒了海螺壳里的美梦;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急遽地促成了巧莲的转变。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个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常在一年糊涂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还要多。”你看,刚才曾阿婆还在批评女儿:“樟木脑袋不开窍,还得跟你讲三年!”巧莲的回答是:“三百年也不开窍! ”然而发生于瞬息之间的对敌斗争,却象闪电一样照亮了巧莲的双眼,使巧莲的心头翻起了层层波澜,顿时恍如梦醒,仿佛听到了“长海的批评耳边响”,终于觉察到“妖魔鬼怪果真来身旁!”现实的斗争生活以其胜于雄辩的力量教育了巧莲。这时,曾阿婆以斧授巧莲,一语双关地说:“我说过,船有‘漏洞’要早早补上”,巧莲心领神会,接过斧头表示决心:“所有的‘漏洞’都补上,决不彷徨!”巧莲终于用战斗的利斧打破了“海螺壳”,补好了自己思想上的“漏洞”,吹响了进军的螺号!人们终于欣喜地看到她与母亲并肩屹立,用斧和渔叉捍卫了庄严的五星红旗;欣喜地看到她含着羞愧和兴奋的心情接过丈夫给她的枪,跃入战斗的行列,焕发出当年的飒爽英姿!
巧莲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很好地陪衬了陆长海和曾阿婆的英雄形象,她的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的民兵队伍如何在斗争中搞好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无比的钢铁长城,因而从一个侧面深化了整个戏的主题思想。
巧莲的两次转变——“钻进海螺壳”和打破“海螺壳”,对于人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女同志:她们婚前和婚后的一段时间内朝气蓬勃,干革命干工作有那么一股劲;一旦有了孩子,陷进了家务的圈子,就渐渐拔不出身来,思想的视野越来越狭小,终于“钻进了海螺壳”,看不到五洲四海的风云,听不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与当年那种意气风发的情况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了。这样的情况并不限于女同志。“海螺壳”是各种各样的,举凡商品货币、名利地位、声色玩好等等,都可以成为诱惑人和禁锢人的“海螺壳”。忘记了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缺乏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自觉性的人,总会把“海螺壳”当作“安乐窝”,一头钻在里面不肯出来,还自以为“别有洞天”、“其乐无穷”哩!然而阶级斗争的风涛必然要扑击“海螺壳”,倘若沉睡不醒,将有被席卷而去的危险。我们希望这样的人们能够从巧莲的转变中得到启示,拿起巧莲用过的“利斧”,勇敢地打破“海螺壳”,时刻不忘阶级斗争,踏着进军的螺号声,冲锋前进!(附图片)
节日前夕,磐石湾发现敌情,民兵和群众决心保卫祖国,全歼敌人。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