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支农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0
第4版()
专栏:

“支农城”
山东省的潍坊市,常常被当地的贫下中农亲切地叫做“支农城”。他们说,“城里工人阶级想农业所想、急农业所急、帮农业所需,是农业学大寨的促进派,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座落在昌潍平原上的潍坊市,解放初期除几家车辆修理、面粉加工、织布染布的小工厂、小作坊外,能够叫得响的,就是被称为“二百盘红炉、六百台木机、八千绣花女”的个体手工业。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这里的工业逐步发展起来,而且产品一直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刘少奇
“利润挂帅”等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影响,有些人总觉得生产支农产品产值低,利润小,技术简单,结果,一些工厂安排产品随市场转,什么挣钱干什么,渐渐离开了为农业服务的方向。
毛主席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给潍坊市的工业发展指明了道路。特别是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后,市郊广大贫下中农热火朝天地大办社会主义大农业,激发潍坊市许多工厂企业职工进一步提高了支援农业的自觉性。他们派出大批调查组、支农服务队,到本市、本地区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业的需要。当他们了解到贫下中农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急需大批水泥时,市委马上研究决定:赶建水泥厂,满足农业急需。广大工人、干部胸怀全局,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干苦干两个月,就使一座年产三万二千吨的小水泥厂胜利投产,当年就为农村提供了大批水泥。后来,这个厂经过不断革新、改造、挖潜,产量年年大幅度提高。一九七五年水泥产量达到十一万五千吨。产品合格率年年保持百分之百。在这过程中,这个市又高速度地建成了粉碎机、农药、机械等工厂,为农业提供的产品越来越多,支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农用机械。一九六六年,潍坊市动力机械厂、发动机厂同时上马,分别担负起十二马力和八马力小型柴油机的生产任务。
动力机械厂的前身叫建民农具厂,是个生产火油桶、双铧犁的小工厂。刚接受生产十二马力柴油机的任务时,全厂仅有九台简易设备。工人们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当年就造出了三十五台专用设备武装了自己,同时还生产出一百五十五台柴油机,运往农村。第二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的革新、改造、挖潜活动,生产出了一千零五台柴油机。以后产量又不断增长,一九七五年提前一个月突破了年产万台的计划。
小柴油机制造成功后,一九七一年这个市的发动机厂又用四十三天时间试制成功了五十马力的柴油机。有了大马力柴油机,贫下中农希望让它“长上腿”。于是,潍坊市又分别于一九六七年和一九七五年建成了两个拖拉机厂。潍坊市就是这样,时刻想着农村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办工业。目前,全市已能生产大小六种型号的柴油机,年产动力机械近九十万马力。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农机配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农村急需和立足本地配套,潍坊市围绕“主角”厂,又自力更生办起大批“配角”厂,如拖拉机配件厂、动力机配件厂、农用汽车配件厂、随机工具厂、油泵油嘴厂、橡胶厂等。这些厂的工人、干部胸怀全局,甘当“配角”,都把能为农业机械化生产一个零配件看作是自己的光荣。拖拉机配件厂原来设备简陋,条件很差。经过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形成了一条条流水作业线,现在承担着全省十一个品种六十八个规格的主机配套和维修用件的生产任务。自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厂只增加了九个人,而生产能力却提高了两倍半。
潍坊市原来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制造更多更好的支农产品,十多年来,这个市一直采取“一厂一件,百厂成线;一厂一角,百厂合作”的办法,开展全市性的社会主义协作,每年抓住一、两个重点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人们把这种办法叫做“农业出题目,全城作文章”。
现在年产两千多台十二马力拖拉机的潍坊市拖拉机厂,原来是个九盘红炉起家的小厂。刚接受生产拖拉机的任务时,全厂只有二十多台简陋的设备。如果让这样一个厂单独承担制造拖拉机的任务,三年也难生产出拖拉机来。潍坊市委就成立会战办公室,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组织全市各行各业开展协作,联合起来制造拖拉机。各行各业在保证不影响完成本企业计划的同时,按规定时间完成承担的会战项目。许多承
担协作任务的工厂深入发
动群众,大讲支农的重大
意义。许多工人为支援农
业自觉大干苦干,自觉干
“保险活”,加工一个螺丝钉也一丝不苟。就这样,你一件,我一件,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潍坊市生产的第一批拖拉机就开上了农业生产第一线。
潍坊市在大办支农企业的过程中,还坚持上大的,不丢小的;上新的,不丢老的,保证农村和市场对一部分老产品和小商品的需要。潍坊压锨是一种名牌产品,轻快、锋利、结实、耐用,在昌潍平原的广大农村享有很高的声誉。过去有五个厂生产这种产品,年产五十万张。随着农业的发展,市里需要抽出一批厂子承担新的支农任务。怎么办?是不是把这种农用工具甩掉?市里派出调查组到农村作了一番调查,了解到农村还需要大量压锨,并且越是机械化程度高的地方需要量越大。这样,就不仅不能甩掉,还得大幅度增产。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市委决定把五个厂生产压锨的设备和任务全部集中到农具二厂,组织其他厂帮助二厂搞流水作业线。农具二厂经过技术改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年产压锨一百二十万张,比原来五个厂产量的总和还多。这样既充分保证了农村对压锨的需要,又腾出四个厂的力量发展了其他急需的支农产品。
十几年来,潍坊市围绕农业办工业,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繁荣,现在这个市已成了山东省昌潍地区一个坚强的支农工业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农业机械、各种零部件、小农具和农民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广大农村,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