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辽宁轻工业正在蓬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5
第1版()
专栏:

辽宁轻工业正在蓬勃发展
新华社记者述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第四个五年计划以来,辽宁省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带领广大职工,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贯彻农、轻、重的方针,在大打农业翻身仗、努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办轻工业,使我国这个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九七五年,全省的轻工业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一点三倍,轻工业产品的品种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其中文化大革命前的老产品,如缝纫机、自行车、闹钟、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电池、半导体收音机、日用精铝制品、保温瓶、肥皂、味精、啤酒、罐头等,去年的产量普遍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到十几倍以至几十倍;文化大革命中开始生产的三千多种新产品,如手表、洗衣粉、糖、电视机、电影机械、腈纶针织品、的确良等,产量更是连年增长。不少主要轻工业品,已经达到自给有余。
轻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农业和重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生产、生活资料,对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九七五年,全省的农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五十,粮食产量增长百分之六十以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重工业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点三倍,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等重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比一九六五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全省取得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的重大胜利。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在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要不要发展轻工业?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辽宁轻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全省人民在中共辽宁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轻、重的关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入批判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总结过去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深感到:农、轻、重方针,是毛主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而制定的正确方针,如何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是事关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也是能否高速度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问题。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当然应该抓好重工业,但是也必须利用重工业的有利条件,把农业和轻工业搞上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是互相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轻工业发展了,可以给重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重工业更快地发展;还可以把更多更好的轻工业品供应城乡市场,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加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因此,发展轻工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越是重工业比较集中、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越要注意贯彻农、轻、重的方针,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中共辽宁省委和省革命委员会在一九七○年发出了“大力发展轻工业,尽快提高轻工产品自给水平”的战斗号召,发动全省人民大打轻工业的翻身仗。沈阳市是一个机械工业比较集中的重工业城市。文化大革命以前,一直是“吃粮伸手向上要,轻工业产品靠外调”。近几年来,由于市委和市革命委员会大力加强了对轻工业的领导,动员全市力量先后打了洗衣粉、聚氯乙烯、涤纶抽丝、半导体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十几种产品的大会战,全市轻工日用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质量由次到好地迅速发展起来。一九七五年,全市轻工业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点一倍。轻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从一九七○年起,这个市连续五年粮食和蔬菜实现基本自给;一九七五年的重工业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一点三六倍。
沈阳市从农业、轻工业“短腿”到农、轻、重全面发展的重大变化,清楚地说明,一个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能否摆正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大不一样。摆正了关系,就能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农、轻、重互相促进,全面发展;摆不正关系,就会顾此失彼,相互挤碰,使农、轻、重三方面互相牵制,踏步不前。
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有没有条件发展轻工业呢?辽宁重工业每年都可以为轻工业提供各种技术装备一万多吨,提供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几万吨,还有废次钢材边角料数十万吨和大量的废铜、废铅、废铝、废橡胶、废塑料以及废水、废气、废渣等,可供轻工业部门充分利用。由此可见,重工业是发展轻工业的宝库,而不是包袱;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有发展轻工业的优越条件,而不是无能为力。问题是必须端正思想政治路线,看到这些有利条件,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重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怎样才能运用有利条件,使轻工业更快地发展起来?辽宁的经验证明,关键在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鞍钢宪法”,放手发动群众,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使轻工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
丹东和营口是辽宁省比较老的轻工业基地,纺织等轻工业都有一定的基础。过去有些人总认为这些老企业“建厂早、设备老,潜力挖得差不多了”。因此,一提发展轻工业,就主张伸手向国家要钱、要设备,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文化大革命中,这两个市轻工业战线各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批判那种“用钱向上报,用物向上要”的依赖思想,把发展轻工业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挖掘老企业的潜力上。近五年来,这两个市的轻工业战线共实现较大的技术革新两万五千多项,自制和改造了专用设备近万台。从而使造纸、火柴、纺织、针织、丝绸、食品、酿造、金笔、乐器等原有的轻工行业,生产能力普遍增加了一倍到十几倍,电子、手表、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兴行业的生产能力也迅速扩大,剪刀、大勺等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品,也满足了人民的需要,整个轻工业战线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大好景象。这两个市轻工业战线只是前年一年上缴的利润,就超过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国家给这两个市轻工业的投资,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
旅大市和锦州市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发展轻工业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前,这两个市的轻工业战线一度放松了阶级斗争,使资本主义倾向乘虚而入,不少轻工业工厂只愿意生产有名有利的产品,不愿生产利润小而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锅、碗、缸、盆、发卡、钮扣、顶针等日用品。文化大革命后,这两个市的市委引导轻工业战线广大职工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使大家牢固地树立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思想,做到“抓大不丢小,抓新不丢老”,保证轻工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蓬勃发展。
丹东、营口、旅大、锦州等市的轻工业战线,文化大革命前后执行两条不同的路线,取得两种不同的结果,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工业生产,包括轻工业生产,要改变面貌,关键在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就生产抓生产,是抓不好的。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