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铁心务农的好青年——记戈卫扎根山区、建设山区的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5
第6版()
专栏:

铁心务农的好青年
——记戈卫扎根山区、建设山区的先进事迹
在陕西省西部渭河两岸,人们传诵着一个下乡知识青年的名字,赞扬这个青年坚持乡村,铁心务农,带领群众学大寨,创社会主义大业,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而战斗的先进事迹。他就是去年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十二名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代表之一——戈卫。
扎根山区志不移
戈卫出身在一个几代都是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西安医学院副教授,母亲是讲师,亲戚朋友中大多也是知识分子。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统治下,旧学校给戈卫灌输的是“学而优则仕”那套黑货,父母希望戈卫能成名成家,戈卫也从来没有想过将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在山区当一个农民。
毛主席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戈卫的心中点燃起熊熊烈火。一九六六年十一月,戈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万红卫兵小将,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受到巨大的鼓舞。回到学校以后,戈卫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的教导,并和广大革命师生一起,深入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他认定了,只有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才是广大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他决心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
一九六八年十月,戈卫满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豪情,来到宝鸡县坪头公社码头大队插队落户。刚下乡那阵,正是“三秋”大忙季节。背玉米棒,社员们用大背篓背得多,走得快,戈卫用小背篓背得少,走得慢,还累得浑身直冒大汗。一次起圈时,戈卫走进牛栏,看见满地都是屎和尿,找不到一处插脚的地方,但和他一块起圈的席大爷,粪溅了一身也不在乎。从这些事情上,戈卫看到了自己和贫下中农之间的差距,觉得应当好好向他们学习。
这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戈卫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亲切地感受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确实“很有必要”。从此,他自觉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刻苦磨练自己。往山上背粪,坡陡路远,戈卫专找大背篓背;进山拉木头有危险,他争着去;队上开革命批判会,他每次都带头发言。他还经常给贫下中农挑水、劈柴、做好事。群众称赞说:“戈卫吃得了苦,能扑下身子干,是棵好苗苗!”
戈卫下乡两年以后,几次遇到国家从下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工人。码头大队的群众每次都提议让戈卫去,可他不愿离开这儿的贫下中农,就留着没有走。第三次招工的时候,许多贫下中农又提出让戈卫去。那阵子,“一打三反”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码头大队原会计贪污盗窃,妄图毁赃灭证,烧毁了大队办公室和合作医疗站。戈卫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这场战斗。他联系现实的阶级斗争,回顾自己几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想到毛主席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深深感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决不是“锻炼两、三年就走”的权宜之计,而是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略措施,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他觉得,虽说工厂和农村都需要知识青年,但是相比之下,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更艰苦,更需要知识青年,自己应该战斗在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戈卫向公社党委送上了一份热情洋溢的报告,写道:码头大队把根扎,贫下中农是爹妈,艰苦奋斗创新业,广阔天地作为大。戈卫的革命行动,得到公社党委的支持和父母的鼓励。
最近两年,大学招生的时候,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也都推荐了戈卫。戈卫打心眼里觉得,这是党和贫下中农对自己的关怀。可是,当他想到林彪诬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听到社会上有些人把上大学看作“高人一等”,看到知识青年中也有人嫌农村“太艰苦”这些现象时,便敏锐地意识到,在知识青年要不要坚持乡村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和两种思想的斗争,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要敢于同“读书做官”等旧的传统观念对着干,做铁心务农的扎根派。
经过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戈卫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一九七四年三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
为社会主义创大业
戈卫从几年的斗争实践中体会到,知识青年必须扎根农村,但扎根农村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码头大队在解放以后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是生产还很落后。戈卫说:“一个人活着,不能只图自己有吃有穿。毛泽东时代的青年,不能守旧摊摊,要迈新步,创新业,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青春!”他经常考虑码头大队的前景,考虑怎样为革命多做一些贡献。
码头大队长期干旱缺水,但村子后面却有一条小河白白流淌。一九五八年,码头大队的社员提出修一条水渠,变旱地为水地。后来,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水渠只修了一小段,就被迫下马了。一九七二年初冬,戈卫参加了宝鸡市团代会,学习了外地的先进经验,受到很大启发。回到大队以后,他组织团干部和青年们学习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向大队党支部提出修通这条水渠的建议,得到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支持,工程很快就上了马。戈卫带领一支青年突击队上了水利工地。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北风呼啸,地冻得象石板一样,一镢下去,只能挖个白印。戈卫和青年们用钢钎打,用铁棍撬,工地上呈现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经过一年多艰苦奋战,他们终于修通了一条十多里长的盘山水渠,使水浇地一下扩大了三百多亩,原来天旱时供水没有保障的四百亩地也变成了“保水田”。
码头大队地处深山,交通很不便。社员们交售肥猪、公购粮和农副产品,不是背着,就是抬着,还得爬坡越沟。戈卫心想:今后要大力发展山区生产,粮多了,猪多了,农副产品多了,运不出去,就会影响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化肥、农药、大型农业机械运不进村,也要影响发展集体生产。一九七四年冬至一九七五年春,他带领青年突击队修好了村前的一段公路,使拖拉机第一次开进了码头山村。去年秋收以后,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戈卫带领广大社员,和八个生产大队联合起来,又投入了修筑公路的战斗。在工地上,戈卫和青年突击队的小伙子们一起,连续六天冒着阴雨拚命地干。搬石头是个力气活,他抢着承担;打石头有危险,他总是抢在前。这条公路修通以后,码头大队和附近几个大队都可以通上汽车。社员们把这条公路叫做通往共产主义的幸福路。
“根据当地山区特点,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戈卫经常这么说,也坚持这么做。近几年,他先后从外地引进和繁育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良品种二十二个,优良种猪五个,优良种鸡三个,使全大队粮食、养猪、养鸡等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大队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办起了药场,引进了新疆细毛羊,栽培了几十亩果树,有些去年已经开始挂果。提起戈卫,码头大队的广大社员无不称赞说:“这娃把心思全都用在创社会主义大业上了!”
学大寨就要学根本
码头大队原来的领导班子,路线不端正,不抓阶级斗争这个纲,学大寨只是小打小闹学表面。前几年,他们修梯田时只求亩数多,不讲质量好,把大块地修成了一层一层的小块田。修的办法也不是调动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是搞“地块到人、包工到户”、“工分挂帅”那一套。结果,年年都修梯田,粮食却不增产。可是,公社有个干部来到码头大队,还赞扬“这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群众对这个说法有不同看法,戈卫当场也反驳说:“不讲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并且把大块田修成小块田,不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这决不是好办法!”
批林批孔运动中,在上级党组织的帮助下,码头大队改选了党支部,年青党员魏文杰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戈卫担任了副书记。他们带领群众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办政治夜校和学习班,建立贫下中农理论队伍,帮助大家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一次,戈卫在给群众上理论辅导课时,激动地说:用“包工到户”、“工分挂帅”的办法修梯田,这是打着“学大寨”的旗号搞资本主义。我们要真心实意学大寨,就必须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大伙听了,连连点头,都说戈卫讲得在理。
在党的领导下,戈卫抓紧阶级斗争这个纲,向广大干部社员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帮助大家提高了真学大寨的自觉性,激发了冲天的革命干劲。戈卫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部分贫下中农翻山越岭,走遍了码头大队的沟沟岔岔,制订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长远规划。一九七四年冬季,这个大队规划的一百五十亩平整土地的任务,到去年春天保质保量地全部完成。一九七四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和一九七三年相比,猛增了百分之五十二。戈卫所在的第三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第一次跨过《纲要》规定的指标。去年,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的推动下,码头大队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更坚定地迈社会主义的步。秋季,当地虽然遇到持续三个月的阴雨天,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仍夺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收成。
去年九月到十月,戈卫参加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教育。他对大寨的根本经验认识得更清楚,头脑里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更紧,为社会主义创大业的信心更足,扎根山区干革命的志向更坚定。他回到生产队的当天晚上和第二天,就先后给党员、干部和社员传达了会议精神。接着,他又带领社员们冒着阴雨,奔赴修筑公路的工地,白天带头参加劳动,晚上办党员学习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文件。在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戈卫学习了毛主席的词二首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的元旦社论,决心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革命精神,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和广大贫下中农、知识青年一起,把码头大队建成大寨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圆满完成他们在《给毛主席党中央的一封信》中所提出的战斗任务。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广东省宝安县附城公社连塘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林超强,向出席宝安县农业学大寨会议的知识青年代表和干部,畅谈坚持乡村干革命的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