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新生事物在这里茁壮成长——从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看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6
第2版()
专栏:工业学大庆

新生事物在这里茁壮成长
——从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看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和全国其它各单位一样,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茁壮成长,革命和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人与人的关系日益改善,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提高。十年来,这个厂的产品品种增加了二百三十七种,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五百五十,上缴利润增加了六倍。
为了帮助全厂干部和群众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最近这个厂的工人理论小组,怀着满腔热情,对厂里出现的新生事物作了一次调查,归纳成十个好。这十个好是:
一、老、中、青三结合好
这个厂的党委领导班子共由十三名同志组成,其中有两名在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四名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中年干部,七名在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青年干部。他们坚持学习革命理论,以老带青,相互学习,加强了革命团结,推动了全厂各项工作的前进。例如党委委员、青年干部小张参加一个车间党支部的领导工作,感到担子很重。老干部就到这个车间去,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帮助小张开展工作。同时,青年干部也热情地帮助老干部,不断地提醒老干部要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
由于实行了老、中、青三结合,这个厂干部的思想作风改进很大,青年干部的成长较快。如厂党委副书记、青年干部张文清兼任一个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他很注意车间领导班子的团结,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虚心倾听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群众说:
“谁要找支部领导人,办公室里是没有的,他们总是在班组里。”又说:“工人身上流多少汗,干部身上也流多少汗。”这个车间一九七五年第四季度生产任务增加了一倍而人力却没有增加,但是干群一条心,日夜奋战,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
二、工人理论队伍好
这个厂一九六九年建立了工人学哲学小组,随后发展成工人理论队伍。目前,厂工人理论小组共有五十五人,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艺和国际时事五个组。各车间理论小组成员近二百人。他们认真看书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批判反动谚语,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在上层建筑领域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他们还不断帮助领导端正路线。如厂里有的干部过去以为“企业管理就是生产管理”,只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企业管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理论小组的同志就邀请有关领导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管理也是社教”的指示,牢固地树立“千忙万忙,不忘抓纲”的思想,使干部们认识到任何工作如果离开了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抓社会主义教育,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从而进一步端正了企业管理的方向。大家普遍认为理论小组帮得很及时。
工人理论小组的同志扎根群众,扎根班组,与班组长一起组成学习领导核心,定期分析班里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做好学习前的准备,联系实际摸索改进学习的方法,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在工人理论小组的带动下,大家用革命理论来指导生产,指导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三、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好
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厂的干部和群众批判了刘少奇的“专家治厂”的修正主义路线,坚持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原则,使工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厂革命委员会共有成员十七人,其中工人代表就有十人。他们在厂党委的领导下,既不脱产,又要工作,共同讨论决定厂里的各项重要问题。厂里研究一些重要工作时,还邀请老工人参加,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改进工作。
这个厂有个工人经济监督小组,在党委领导下,监督经济开支,在勤俭办企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检查仓库,修旧利废,举办勤俭节约展览会,对全厂职工进行路线教育。有一次厂里要花一千多元买一块舞台幕布,工人经济监督小组的同志提出可用旧布拼凑缝补,厂领导同意了这个意见。现在,这块补了二十多个补钉的幕布仍旧挂在舞台上。工人们说:“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补补钉的精神,勤俭办企业,一直到共产主义!”
工人群众参加行政管理,也参加技术管理。大家群策群力,以主人翁的姿态管理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大革命前,技术人员画图纸,即使错了,工人也必须照做;现在,技术问题由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研究,工人参加审查图纸。由于工人参加了企业管理,这个厂的生产发展很快,有的新产品几年没有搞成,现在几个月就试制成功了。仪表由一型发展到二型、三型,满足了国家的急需,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四、工宣队好
这个厂自一九七一年开始,先后派出十六名同志组成工宣队,进驻一个中学。这些同志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班,对知识分子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工作;参加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的讨论,参加学校的各项重大斗争,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线。如一九七二年,有的教师企图用个别学生写的字不好看,来贬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教学质量。学生写的字总有好坏之分,这种现象自古有之,将来也不能免。有些人把账算到文化大革命头上,实际上是“智育第一”的修正主义路线又重新抬了头。工宣队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教师和同学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指示,正确看待教学质量,从而端正了教育革命的方向,使教师和同学们都受到很大教育。
参加工宣队的同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们体会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首先自己要学好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在厂外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回厂后同样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们还体会到,在学校里领导革命师生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回厂后也要帮助领导端正路线。他们在学校批判业务挂帅、分数第一,回厂批判利润挂帅,片面追求产值的错误倾向,向厂里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对革命和生产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个厂还组成了由九个老师傅参加的工人讲师团,在校内外讲哲学,讲历史,讲政治经济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占领上层建筑领域。两年来,他们共宣讲了一百多次。老工人陶企成十三岁当学徒,文化水平低,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参加讲师团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准备,讲课效果很好。教师们感动地说:“工人师傅讲得好,备课比我们专职教师还要认真。”
五、“七·二一”工人大学好
这个厂在一九七五年五月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这个大学共有二十四名学员,学习政治、电子、电工、机械、仪表零件、数学和英文七门课程。
他们批判了过去贪大求洋的办学方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校。开始时,没有教室,他们就组织全体师生,自己动手,搭竹篱笆棚棚上课。工人大学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改变过去关门上课、理论脱离实际的做法,坚持开门办学,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每个星期都抽出时间去班组参加劳动。老师傅们见到他们高兴地说:“工人大学生来了!”他们回答说:“群众的小学生来了!”他们不断地通过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努力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厂里要试制一种新型的电动仪表,“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就主动地把任务接过来,边学习,边试制。有人担心,试制这种仪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能完得成吗?“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学生豪迈地说:“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任何困难也难不倒工人大学生!”他们向老师傅请教,去外单位取经,失败了再干,终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试制成功了这种新型仪表。老工人高兴地说:“七·二一”工人大学就是好!就是要走这条路来培养我们的接班人!
六、“五·七”干校好
几年来,这个厂先后选派了三十多名干部参加“五·七”干校和其他各级政治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同志一致体会到,
“五·七”干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课堂,是批修的战场。对老干部来说,“五·七”干校是继续革命的加油站,进了“五·七”干校能回忆起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不忘本。新干部在“五·七”干校革命熔炉里,炼红了思想,锻炼了作风。
参加过“五·七”干校学习的同志都认识到这样一条真理:“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他们决心坚持劳动,打掉官气,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把“五·七”干校的学习成果带到厂里来。这个厂几年来先后举办过十多次抗大式学习班,组织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在业余时间边学习,边劳动;同时组织全厂干部定期轮流去车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个车间多次向厂党委提出人力不够,党委对此心中无数。后来,党委副书记老贺到那里去劳动了几个月,边劳动边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劳动潜力不小,于是帮助车间领导做政治思想工作,又合理安排了人力、物力,干部和群众都很满意。
七、民兵“三位一体”好
这个厂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了民兵团,共有十个连、一个直属排,九百多名指战员,实行了治保、消防、民兵“三位一体”。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有利于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有利于锻炼这支队伍,提高战斗力。
文化大革命前,治安保卫靠少数人,现在,发动起民兵与广大群众搞治安保卫工作,阶级敌人和犯罪分子就难以漏网了。文化大革命前,民兵单纯学习军事,现在,不仅要学军事,还要学政治,参加社会上的阶级斗争。由于广大民兵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苦练杀敌本领更加自觉了。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面,他们都精神抖擞地进行操练,决心全歼敢于来犯的敌人。厂里有了紧急任务,常常发动民兵去完成,一声令下,广大民兵立即行动,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较短的时间里任务就完成了。这个厂的民兵还狠抓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他们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批判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倾向,在斗争中认真执行党的政策,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同志们说:“民兵是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把尖刀,我们一定要使这把尖刀永不卷刃!”
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好
这个厂共有职工一千二百多人,其中有二百四十一户有子女或兄弟姐妹三百二十一人插队落户。家长普遍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好。新成品仓库有五位老师傅的七个子女在农村插队落户,他们归纳了子女去农村后有三个大不一样:一是思想觉悟大不一样,普遍热爱劳动,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与贫下中农就是亲;二是对农村的看法大不一样,青年们回家,都畅谈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祖国的远景、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是身体素质大不一样,过去有些孩子娇生惯养,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现在身体结实了,挑一百斤重担子也不吃力。新成品仓库的老师傅们又说,这三个大不一样又造成家长两个大不
一样:过去,对子女插队落户担心,现在,对子女插队落户放心;过去,子女离开自己感到不大开心,现在,看到孩子到广阔天地去锻炼,十分称心。老师傅们说:“事实证明,青年只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锻炼,才能茁壮成长。”
九、工人医生好
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厂先后培养了十名赤脚工人医生,人人都夸工人医生好。工人医生好在那里?群众反映:一是看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二是关心群众疾苦,送药上门;三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四是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五是坚持原则,公而忘私。例如工人医生邹璐丽同志,几次野营拉练都担任卫生员。同志们生了病,她关心体贴,半夜起来看病;自己发烧到三十八度多,却一声不吭,坚持行军。有次拉练,她和不少同志一样,得了口腔溃疡的病,但是治这种病的药带少了,她就自己不吃,省给同志们吃。同志们说:“工人医生是群众的贴心人。”
十、革命样板戏好
革命样板戏在这个厂同样焕发出灿烂的光芒,成为教育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许多班组坚持学唱革命样板戏,用戏中的英雄形象教育大家,激励职工以忘我的精神投入战斗。学英雄,见行动。有的车间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其他车间就发扬“龙江风格”,组织突击队前往支援。有些老工人已经退休了,但生产紧张时又主动到厂里来劳动,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说:“马洪亮人退休了,心还在码头上,我们要向马洪亮学习。”这个厂还自己排演革命现代京剧,在厂内外共演出几十场。演样板戏,做革命人,教育了观众,也教育了演员自己。
这个厂的工人理论小组通过调查,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巨大的优越性和无限的生命力。在调查中,他们也发现厂里对新生事物在某些方面还支持不够的现象。这个厂的党委决心带领广大群众,改正这些缺点,坚决支持、爱护新生事物,批判对新生事物的错误论调,发展大好形势,夺取新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