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鲁迅的小说《风波》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7
第3版()
专栏: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读鲁迅的小说《风波》有感
周舟 黄晋凯
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之后,伴随而来的总是肯定还是否定这次革命的斗争,长期的、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巩固政权和颠覆政权的斗争。这种斗争延续的时间,要比一场革命运动本身长得多。失败了的阶级,会因为他们的失败而变得更加阴险疯狂;一旦复辟得逞,必定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因此,坚持反复辟斗争,保卫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成果,对革命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鲁迅在五四运动后一年写成的小说《风波》,明确地指出了反革命复辟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今天,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时候,重读鲁迅的这篇小说,汲取其中揭示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理解毛主席关于“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这一重要指示,是很有帮助的。
辛亥革命后的张勋复辟,不过是一出短暂的丑剧;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风波”,也不过是一幕小小的闹剧。但是,“风波”虽小,教训却很深刻。在小说《风波》中,复辟所带来的危害,被揭示得十分鲜明。
掀起这场“风波”的,是茂源酒店的老板赵七爷。这是个“有些遗老的臭味”的顽固派,货真价实的复辟狂。“革命以后”,他虽然被迫“将辫子盘在顶上,象道士一般”,但却“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革命,搅乱了赵七爷这些绅士的酣梦,逼得他们不得不将辫子盘在顶上,逼得他们不得不“常常叹息”,然而,他们又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旧日的“天地”。时刻把复辟希望变成复辟行动。所以赵七爷刚刚听到“皇帝坐了龙庭”的“风声”,就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放下了盘着的长辫,换上了“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的“宝蓝色竹布的长衫”。这不是一件平常的长衫,这件长衫是只有在“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时才肯上身的。七斤嫂远远看到赵七爷的这件长衫,就知道大祸要临头了,“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皇帝坐龙庭”,于赵七爷们“有庆”,而于广大群众“有殃”,鲁迅运用极其精炼的笔墨,通过对这件长衫的描写,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帝制复辟的反动实质。赵七爷盛装打扮,神气十足,就是为了来反攻倒算,宣告船工七斤“死刑”的。因为在革命时,七斤竟敢把辫子剪了,竟敢骂他赵七爷是“贱胎”。“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即张勋),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这寥寥数语,这形象生动的几个动作,把这个复辟狂的凶神恶煞的丑态,得意忘形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谁能抵挡他?”一切反动派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希望谁也无法抵挡这股反革命的逆流,他们就是希望用他们手中的有形的和无形的
“蛇矛”,把革命群众统统打下十八层地狱。真是疯狂至极!
鲁迅通过他笔下的这个穷凶极恶的复辟狂的形象和这幅怵目惊心的复辟图画,表现了反革命复辟的残酷性,提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仅只有十几天的张勋复辟尚且如此,仅只是复辟的“风声”传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小村尚且如此,那么,如果在全国出现了全面反革命复辟,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鲁迅所提示的问题,不是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吗?!
一切顽固派、复辟派,都是两面派。在得势的时候,他们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自以为是天下的当然主人;在失势的时候,他们就收声敛息,装出可怜而又无害的样子,来掩盖他们的凶相,等待卷土重来的时机。在斗争此伏彼起,形势瞬息变化的年代,这种“两面”的变换也就格外迅速、格外显明。赵七爷的种种表演,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听到“皇帝坐龙庭”的风声之前,他“将辫子盘在顶上,象道士一般”,摆出一副迂腐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的金批《三国志》;当“皇帝坐龙庭”的风声过去之后,他“又坐着念书”,“辫子又盘在顶上”,而且“也没有穿长衫”。这和他“厉声”质问七斤、向八一嫂“抢进几步”时的形象,简直判若两人。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两副面孔。暂时的退却并不意味着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恰恰相反,表面的顺从正是为了遮饰隐藏着的杀机,一俟风吹草动,盘上的辫子还会放下来的,脱下的长衫是要再穿上的,手里捧着的《三国志》,是又会换成“无形的蛇矛”的。林彪一类的“韬晦”之计,与赵七爷的丑恶表演,不是如出一辙吗?只有革命人民不为他们的假象所迷惑,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将他们彻底打翻在地,并时刻警惕他们掀起阵阵“风波”的阴谋,坚持不懈地与形形色色的赵七爷们进行斗争,革命才能胜利前进。
革命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离开了广大的人民群众都将一事无成。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几个尚未觉醒的群众的形象。七斤、七斤嫂、八一嫂……都是身受三座大山重压的下层奴隶。他们不满于自己的处境,痛恨劣绅的霸道,但他们既不懂得产生痛苦的原因,又没有投身革命的漩涡,所以只能偶尔骂一句赵七爷为“贱胎”来发泄自己的愤懑。辛亥革命已经发生好几年了,但七斤嫂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她不但没有去同复辟风波斗争,反而提出“几时皇恩大赦呢?”的问题。只是在听说“皇帝要辫子”而七斤没有辫子时,才着急起来。这是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是几千年来孔孟之道的“古训所筑成的高墙”禁锢的结果,也是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结果。七斤的母亲九斤老太,由于中了孔孟之道的流毒太深,已经成为一个被传统观念束缚得完全麻木了的人物。辛亥革命后的一切,她都看不惯。她对旧事物十分习惯,津津乐道,恋恋不舍;对新事物很不习惯,疾首蹙额,求全责备。甚至连天气、豆子都“今不如昔”,硬说她“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于是,
“一代不如一代”成了她的口头禅。这种“今不如昔”的错误思想如果不纠正,九斤老太这种人如果不觉醒,当复辟势力一旦袭来时,当复旧翻案风刮起时,不但会失去任何还击的力量,而且还会受骗上当。
通过这些形象,鲁迅满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奴役人们的精神枷锁——孔孟之道。同时,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是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着的革命力量的信任。
具有深刻意义的是,鲁迅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力量,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中肯而有力的批评,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由于资产阶级脱离人民、害怕人民的阶级本性,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封建复辟的现象也就必不可免地会出现。鲁迅所揭示的这一致命弱点,是资产阶级本身无法克服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懂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伟大的真理。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并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今天,毛主席强调,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要使全国知道”,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彻底的群众路线的光辉体现。夺取政权要靠人民群众,防止复辟也要靠人民群众。广大群众掌握了革命的理论,就能自觉地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
鲁迅在《风波》中告诉我们,那些复辟狂时刻妄想把赶跑的皇帝扶起来,把剪掉的辫子“种起来”。张勋复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张勋代表了赵七爷之流的复辟愿望,赵七爷又是张勋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应该看到,在我国还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在新的条件下,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们要不断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清除旧制度的地基,以便逐步“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修正主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危险,需要我们时刻加以警惕,决不可掉以轻心。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巩固和发展文艺革命、教育革命、卫生革命和各条战线上斗、批、改的成果,仍然要经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去年七、八、九三个月教育界刮起的右倾翻案风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突出表现。我们要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回击这股右倾翻案风,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热情扶植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让我们努力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反修防修,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