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火神庙变成了文化园——介绍北京第四民教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04
第4版()
专栏:

  火神庙变成了文化园
——介绍北京第四民教馆
白融 江夏
北京九区琉璃厂的火神庙,去年十月以前还高坐着全身积满灰尘的神像。再以前,每逢过年,还有许多迷信神佛的男女到来烧香求“福”。去年十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座庙宇也变成了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的场所。
空手起家
去年八月,市教育局派了三个干部到九区来,要成立第四民教馆。当时什么也没有。干部们曾多方面征求市民意见:到底是保持这座死气沉沉的庙宇呢,还是要利用它办一个民教馆?群众坚决地拥护了后者。经过群众的协助,不到两个月,这座火神庙就完全变了样:殿内的神像全部拆除了。正殿改成了书报阅览室;南殿做了游艺室;西大殿改成照片展览室;东厢房是儿童阅览室。并初步地购置了书架、报架、乒乓球台以及五、六百册通俗读物和七种报纸。各屋都装上了电灯、火炉。在正殿一个不能拆去的高大的神龛上,群众自己写了一斗大字的横幅标语:“学习,学习,再学习”。神龛的前面挂着两幅帮助学习用的地图。经过这一整顿,便成了一个很舒适的学习所在。去年十月间开馆后,群众对它表示了最大的热情和爱护。馆内没有桌凳,群众就从自己家里拿出来借用;民教馆书籍很少,附近各书店纷纷慷慨捐赠了六百九十三册;市民苏毅范把自己家藏的《万有文库》等书约两千余册,及油印机一部,全部捐赠,一个印刷厂的小工友在赠给馆内书籍时说:“这些书我已经读完了,我愿意把它放在民教馆里让大家都看!”
大家庭
民教馆现在已经成了附近市民学习文化和娱乐的中心,成了一个快乐的大家庭。店员、家庭妇女、小商人、摊贩,从白发老人到六岁儿童,每天要有四、五百人到馆里来看书、看报和娱乐。并有市民由四五人到十人组织起学习小组,读报小组、在馆内干部的指导下,经常轮流组织学习讨论。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馆内设了问答箱。市民提出的问题非常广泛:学习、卫生、自然常识……各种问题。馆内工作人员都能一一耐心解答,或送到有关机关解答,一直到他们认为满意为止。
通俗读物和连环画最受市民欢迎。尤其是白毛女、血泪仇、新大鼓词和连环画吕梁英雄传、两万五千里长征等书。这些书虽然每种预备了好几册,每天却总是在读者手里,应接不暇。儿童阅览室里,最多时一天有四百个小朋友来看书。一个姓孔的摊贩看了《吕梁英雄传》后很感动地说:我现在才晓得打日本鬼子是解放军的功劳啊!该馆在华北画报社协助下,三个月来先后举行了解放区工人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北京市体育大会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展览,深受群众欢迎。前后共举办三次,参观者达一二、一八九人。
为了开展市民的文娱活动,除了定期举办电影晚会和大众讲座以外,市民自己还组织了一个俱乐部,每星期日晚间演出旧形式新内容的清唱、大鼓、相声等节目。在一次晚会上,曹保林的相声《封建婚姻》受到群众狂风暴雨般的鼓掌。该馆现正计划组织更多新内容的大鼓、拉洋片、配合时事出连环漫画。此外,为了将书报送到群众手中,在距离较远的茶铺里,还成立了巡回阅览站。凡成立阅览站的茶铺,生意立即较前兴隆。巡回阅览站的书籍是经常调换的。现在馆内的工作人员一去,群众立刻就围上去问:“有新书来了没有?”由于工作人员真正的深入联系了群众,民教馆已逐渐成为该地市民学习和娱乐的大家庭了。
交朋友
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多,忙不过来,他们曾发动过一个“交朋友”运动。通过成人夜校、家庭访问、与来馆的人交谈等方式结交了很多朋友;从这些朋友中发现积极分子,帮助工作。目前已有十几位市民自动地要求义务服务。有一位家庭妇女叫刘凤兰的,她现在每天到馆做四个钟头的工作。他们像管理自己的家务一样的管理着阅览室、游艺室、照片展览室。儿童阅览室里,更有二十位小朋友组织起来轮流看守,管理得有条不紊。此外,群众自己的组织还有壁报委员会、连环画创作组。
为使这一民教馆更加发展,目前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通俗读物连环图画等群众最喜欢的读物,应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增加,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二)目前三轮车夫及其他苦力工人来馆的还不多,今后要设法鼓励他们到民教馆来,以便扩大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