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以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为武器 吉林省县县办起五·七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1-28
第1版()
专栏:

以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为武器
吉林省县县办起五·七大学
据新华社长春电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指引下,吉林省已经建立起五十六所县办五·七大学,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材。
吉林省的第一所县办五·七大学——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七大学是在五年前创建的。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五年多来,这所大学越办越好,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九七四年九月,中共吉林省委在这所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一年多来,全省各县都办起了五·七大学,实现了县县有五·七大学。各县县委积极支持五·七大学的成长,认真要求这些学校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办学,并且切实帮助解决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县委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兼任五·七大学革委会主任,同时选派工人和贫下中农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加强对学校的政治领导。
这些县办五·七大学在创建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阶级敌人进行诬蔑,说“泥腿子”办不了大学;一些资产阶级世界观严重的人也攻击五·七大学是“四不象”。在这些奇谈怪论面前,这些学校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为武器,依靠贫下中农,围绕这些路线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开展大辩论,批判了各种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否定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谬论,坚定了办好五·七大学的决心。
这些五·七大学根据各县的具体情况,开办了农业技术、农村电气、农业机械、会计、赤脚医生、赤脚兽医、耕读教师、学习辅导员、农田水利等专业。学制长短结合,学习时间长的三年,短的三个月或半年。学员从有实践经验的农民中招收,实行社来社去。参加学习的多数是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也有部分经验丰富的老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仍回到生产第一线去。以后遇有新的经验需要总结,或有新的课题需要研究,还可以回到学校重新学习提高。
这些县办五·七大学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向学员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七大学,五年来一直坚持对学员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员入学第一堂课是阶级斗争教育课,开的第一次会是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会,吃的第一顿饭是忆苦饭。永吉县五·七大学每当学员入学,都要开展上了大学还要不要当农民和怎样当好新型农民的讨论,使学员破除“读书做官”思想,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各县五·七大学认真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把教学和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行开门办学。许多学校都根据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课程的安排,也根据农时季节,农闲集中学,农忙分散学。各县五·七大学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开门办学形式,着重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延吉县黎明五·七大学按照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参加实践的过程,也是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过程。
各县五·七大学都学习大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许多学校都是先招生,后建校。师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校舍,办起了工厂、农场、畜牧场、药场。现在全省办五·七大学的农场有耕地一万六千五百多亩,许多学校已经达到粮油肉菜基本自给或半自给。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县办五·七大学通过举办短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二万一千多名学生。他们回到生产队以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五·七大学学员回到农村后成为农业学大寨的骨干力量。这是农业专业学员张洪延同社员一起培育良种,开展科学种田。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