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到山区去 到后进队去——广西平果县委加强对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领导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05
第4版()
专栏:

到山区去 到后进队去
——广西平果县委加强对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领导记事
桂西山区的数九天,虽说天不下雪,地不封冻,仍然是北风凛冽,寒冷刺骨。可是,平果县的山山??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开山炸石,炮声隆隆;筑坝修渠,人马沸腾;平田整地,积肥造肥,冬季生产,都在环环扣紧地进行。入冬以来,全县七十二个山区大队,在县委成员和三百多名县社干部带领下,出动八万多劳动大军,投入一场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新战斗。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平果县委进一步加强对山区的领导,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山区农业学大寨运动,力争把平果迅速建设成为大寨县。
一次深刻的教育
平果,地处桂西右江河谷下游,全县共有十个公社,一百二十八个大队,其中百分之五十六的大队在山区。可是在过去,县委有些成员只看平原的有利条件,把全县农业大上快上的希望寄托在平原上。干部下乡,多数到平原;化肥分配、农机使用、资金发放、新技术推广和农田水利建设,也都面向平原。这样,就使山区和平原的差别,越来越扩大。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年,平原地区粮食产量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六点三,山区每年只递增百分之零点三。当时,县委算过一笔账,按照这个增产比例,再过三个五年,全县平均粮食亩产也达不到《纲要》。有人埋怨这是山区拖了全县的后腿。
怎么办?县委开门整风,征求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的意见。右江山区原是革命根据地,这里的贫下中农首先问县委:“战争年代,山区是革命根据地;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时期,山区也走在前面;为什么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山区反而落后了呢?”这个问题对县委震动很大。他们带领工作组到山区调查,看到不少山区社队的生产条件和社员生活水平,与平原地区相差悬殊,部分山区生产队甚至连人畜用水问题还没有解决,有的地方阶级敌人气焰嚣张,资本主义倾向严重。当时,县委同志心里很不安,感到放松对山区的领导,是个严重问题。开始,有人认为山区条件差,即使是多派人去领导,面貌也难以很快改变。可是,他们再深入一调查,就看到了贫下中农有改变山区面貌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精神。凤梧公社山上的单台生产队,有八户瑶族社员、十三个劳动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人认为这里“山高石头多,飞鸟不落脚”,没有什么前途,多次动员他们搬下山。瑶族兄弟却说:“毛主席让我们当了瑶山的主人,再苦再难,也得把学大寨的红旗插到瑶山上。”他们思变不思迁,在共产党员、生产队长吴成才带领下,开石垒坝修山塘。没有石灰自己烧,水泥不够用三合土代替,没有沙子就把大石头打成小块,再把小块砸成碎块,筛选成沙。苦干半年,一座小山塘落成了。世世代代没有种过水稻的瑶山上,出现了三亩五分保水田。
斗大的石头砸成沙,三亩半水田上高山。事情不大,数量虽小,却给县委一次很深刻的教育:山区大有潜力,山区大有希望;过去怪山区拖了全县的后腿,实际上是县委放松了对山区的领导,忽视了山区人民的利益。他们一改嫌山、怕山、忽视山区的思想,树立靠山、爱山、重视山区的思想,在抓好平原的同时,加强对山区建设的领导,很快改变了山区面貌。一九七五年,山区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六,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十三点二。五年来,山区粮食总产和亩产的增长比例,都超过了平原地区。过去山区没有一个跨《纲要》的大队,现在已有一半多的大队跨《纲要》,超千斤。山区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一九七五年,全县粮食总产比一九七○年增长了五成多,亩产由一九七○年的五百一十四斤提高到八百三十斤。
在学习和落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平果县委再次总结了山区建设工作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到抓不抓山区建设,不仅是能否使全县农业大上快上,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而且是能否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大事。县委的工作重点还要进一步放到山区去,放到后进社队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各方面的支援。
一个革命的转变
如何加强县委对山区的领导?平果县委经过多次研究,认为转变领导作风,是重要的一环。他们提出了一个战斗的口号:“心多往山区想!人多往山区走!会多到山区开!”五年来,县委成员半数以上都上了山,县委第一、二把手亲自到山区蹲点,全县先后组织了六百多名县社干部,深入到五十三个山区后进队蹲点劳动,帮助工作。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闭幕以来,县级机关经常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干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公社机关经常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干部在第一线,其中大多数都在山区。榜圩公社党委副书记蓝荣福一九七一年到安坤大队蹲点,下定决心不改变安坤后进面貌不下山。他一连蹲点三年,同大家苦战三年,终于使安坤面貌大变,粮食亩产跨过《纲要》。县委抓住这个先进事例,广为宣传,号召下去的干部坚持山区闹革命。广大干部中出现了以扎根山区为荣、以苦战山区为乐的新风气。
各级干部上山以来,普遍抓了三件事:一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农民,引导大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批资本主义。二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着重从思想上提高基层干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觉悟,当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三是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件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这样,就从根本上把山区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果化公社巴龙大队是个后进队,县里的干部原来以为他们困难多,估计要到一九七七年才能进入学大寨的先进行列。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知道后豪迈地说:“巴龙的干部群众不少一个指头,为什么要迟一年摘后进队帽子呢?”大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重新做了安排,决心大干一年争取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他们首先抓路线,批判了队里重副轻农和重治“窝”、轻治坡的错误倾向,把分散的劳动力集中到农业生产上来。一个多月来,他们搞起了两处提取地下河水工程,可使上百亩旱地变成保水田。
县委在领导山区建设中,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广大社队把改造山区的斗争,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大大发扬了山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五年来,山区社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小水利工程六万多项,扩大山区灌溉面积三万六千多亩,造田造地二万八千亩。旧城公社民江大队条件比较差,在县社干部带动下认真学大寨,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年夏季遇到洪水,三分之二的庄稼遭灾。县委拨来了救灾粮款,兄弟社队也纷纷赶来支援。他们谢绝了全部人力物力的援助,豪迈地说:“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有党的领导,有这么多贫下中农,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呢!”他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开展生产自救,并且进行了防洪的农田水利建设。那场毁灭性的洪灾,非但没有留下创伤,相反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入冬以来,这个大队又集中力量根治旱涝灾害。
现在,平果山区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县委引导山区各社队的干部和社员,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的最新指示,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端正集体经济的方向,促进农业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大步前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