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贫下中农打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05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为贫下中农打柴
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在陕西省旬邑县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支肩扛扁担、手握镰刀的队伍,正在行进着。这是职田公社干部踏雪进山,为贫下中农去打柴。
每逢严冬,这个公社的干部就进山为群众打柴,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八个年头。每当挑着一担担柴回村的时候,干部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加火红,干群的阶级感情更为深厚。贫下中农激动地称这一担担柴是“防修柴”。
职田公社位于当年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当地干部和群众团结战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有的干部逐渐丢掉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给公社干部贴大字报,批评他们脱离群众,有的老红军战士找上门来,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革命战争年代,咱边区的干部,一不为升官,二不为发财,一心一意想的是受苦人的翻身解放。现在环境变了,忘掉了贫下中农,养成了‘衙门作风’,咋能不变修呢?”群众的尖锐批评,老红军的肺腑之言,使公社领导成员受到很大震动。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的教导,决心切实改变领导作风。
一九六八年冬,公社领导干部,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照庄大队访贫问苦,发现缺柴烧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晚上,他们回到公社后,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关心群众生活”的教导,做出了在公社干部中开展“一担柴”活动的决定。
头一年打柴,公社干部热情很高。许多人前几天就磨镰整装。可是也有人说:“为一担柴跑四十多里山路,还不如在街上买一担送去。”为了提高大家对打柴的认识,公社党委书记请来三位退伍老红军战士,和大家一起到二十多里外的牙里河对面山上去打柴。当年,红军在这里经常打仗和生产。不少人为保卫这块地方洒下了热血和汗水。公社党委就在当年红军和当地群众开会的地方,办起了“传统教育学习班”,请老红军战士讲述过去战争年代的情景,使大家深受教育。这个说:“红军的扁担不能丢,吃小米的思想不能变。”那个说:“为阶级兄弟打柴,为反修防修而打柴,尽管坡陡路滑担子重,也要坚持不停步!”
柴打回来了,怎么送?开始有人觉得干部挑着柴走街过巷不“雅观”。公社党委认为,挑柴给贫下中农送上门,既是放下干部架子的实践,又是接近群众,联系群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好机会。第二天,公社干部由党委成员亲自带头,走街转巷,挑柴送给贫下中农。
一担柴挑进照庄大队烈属大娘刘月英的家里,她眼里含着泪珠说:“旧社会大雪封门,财主逼债,穷人无路可走。如今,毛主席的干部步冰踏雪,送柴到家,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
一担柴挑进职田街大队老贫农吕万林家里。老人喜泪盈眶,高呼“毛主席万岁!”两手捧来热气腾腾的浓茶,要干部“暖和暖和”。他抚摸着送柴干部结茧的手说:“有这样的干部,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越来越巩固,咱就不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
一担柴挑进马家堡大队一个五保户家里,老两口舍不得烧掉这担柴,逢人就说社会主义无限好,见人就讲毛主席恩情大无边。
职田公社干部坚持八年为贫下中农打柴送柴,教育了干部,鼓舞了群众。大家认为,送去的不仅是一担柴禾,而且是送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送去了党和毛主席的无限温暖。
如今,职田公社处处可以看到新的干群关系。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战斗,将全社两万八千亩高原耕地,建成了四个高产稳产方田,修成了八百亩水平埝地、八百多亩水浇地,在沟坡造林一万六千多亩。一九七五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七○年增长两倍多,成了陕西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八年过去了,给贫下中农打柴送柴已成为职田公社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用诗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北风吹,雪花扬,
深山打柴斗志昂。
一身泥巴一身汗,
反修防修筑高墙。
现在“一担柴”的活动已开始普及到县级干部。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县委书记刘书润,从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回来,传达了会议精神后,立即冒着严寒,带领县级机关干部上山打柴,并把一担担柴送到贫下中农的家里。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