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从孔老二的“朽木”到“粗瓷茶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06
第2版()
专栏:

从孔老二的“朽木”到“粗瓷茶碗”
山东师范学院工农兵学员 姜振昌
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在无产阶级教育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总是深恶痛绝,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教育界出现的一种怪论,说工农兵学员是什么“粗瓷茶碗雕不成细花”,就是其中一例。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只不过是从孔老二的故纸堆里拣来的破烂而已。《论语》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孔老二在课堂上起劲地给弟子们讲“经”论“道”的时候,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打瞌睡。这一举动冒犯了孔老二的“尊严”,他借口宰予“昼寝”,破口大骂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的有关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宰予和孔老二之间在政治观点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对孔老二鼓吹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黑货,宰予表示怀疑,曾经几次把孔老二质问得理屈词穷。宰予的“昼寝”,大概是对孔老二不买帐的一种表示吧。后来,宰予毅然离开了孔家店,到了齐国,投身到新兴势力陈成子推翻奴隶制的斗争中去,最后献出了生命。
这件事深刻地说明:在阶级社会里,检验学生的标准是有着鲜明的阶级性的。任何阶级,都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孔老二视宰予为“朽木”,“昼寝”只是借口,根本原因是宰予赞同变革,同孔老二志不同,道不合,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孔老二要为没落奴隶主阶级效劳,宰予则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
对待“粗”与“细”,教育质量的“高”与“低”,不同的阶级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标准。
工农兵上大学,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彻底搅动了教育界里封、资、修的深潭古水,打破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统天下,捣毁了孔老二的信徒们“学而优则仕”的世袭领地,使学校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这块领地已由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管理起来,他们要求自己的接班人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能文能武,亦工亦农。资产阶级老爷们,在这个领地中,见惯了颜回式的“君子儒”,今天出现的却是大批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能读书、能做工、能下田、能练兵的新一代,这些人有一双劳动人民“粗”大的手,穿着工农兵的“粗”布衣。这一代新人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过去那些不懂得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不了解工农群众,一头扎在“书斋”里的白面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资产阶级老爷们对此自然感到“陌生”、“看不惯”,当然要放开嗓子大骂“粗”了。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形象,恰恰是无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质量。
显而易见,“粗瓷茶碗”论者,就是为了扼杀教育界出现的新生事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以重新夺回他们失去的世袭领地。为此,他们公开同毛主席的指示唱反调,叫嚷“要挑中学生好的,要直接上大学”,妄图把工农兵关在大门之外,象文化大革命以前那样。这又一次从反面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是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学生到学校以后,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批判资产阶级,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学习、成长;毕业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气勃勃,蒸蒸日上,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切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和剥削阶级,才真正是“不可雕也”的“朽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