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锦绣江南新宏图——苏州地区农田基本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09
第4版()
专栏:

锦绣江南新宏图
  ——苏州地区农田基本建设见闻
“建设吨粮田,为革命多贡献!”中共江苏省苏州地委这一振奋人心的号召,随着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的浪潮,传遍了江南水乡的社社队队。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但苏州地区许多社队的农田水利建设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秋收秋种以来,全地区就有七八十万干部和社员走上农田基本建设工地,冒着严寒大干苦干,到一月二十日止,已经平整土地九十四万亩,挖土二亿一千万方,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和两倍多。
思想要提高“福地”要改造
苏州地区位于长江和太湖下游,河道纵横,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是我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地区之一。在毛主席一系列指示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去年秋天以来,这个地区各级党组织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和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激发了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我们在这个地区访问时,感到广大干部和社员都充满了强烈的继续革命的精神。他们不满足于锦绣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满足于亩产粮食一千多斤的生产水平,不满足于每年向国家提供二十多亿斤商品粮这样的贡献,坚持改天换地,继续攀登高峰。
吴县长桥公社地势比圩田地区高,比高田地区低,大水淹不了,无雨旱不到,亩产粮食一千几百斤稳稳当当。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福地”,认为用不着再搞农田基本建设了。“福地”要不要改造?广大干部和社员学习了大寨贫下中农继续革命的事迹,联系去年水、病、虫等自然灾害对生产的影响,分析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认识到:前几年风调雨顺,掩盖了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实际上,现有的水利设施,只能抗住一般的洪涝灾害,遇到大洪水就没有办法;田间地面水能对付,暗渍就不能排除。所以粮食产量就徘徊不前。他们经过这样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要提高,福地要改造”。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干部和社员大批因循守旧思想,发扬土改、合作化时期的那股劲头,投入了新的战斗。去年十一月十五日,秋收秋种还没有全部结束,便有一千名干部和社员组成突击队上了水利工地。大家决心在春耕来到之前,先在八个大队范围内,填没二十二条老河,开挖十三条新河,修建地下渠道一万五千米,把这里八千亩耕地的水利条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造。
太湖边上的横?公社,是吴江县水利建设的先进单位。一九七一年以来,干部和社员苦干三年,初步改变了田块不平、河港零乱的面貌,粮食平均亩产从一九七○年的一千一百九十四斤提高到一九七四年的一千四百七十六斤。有些人看到粮食产量高了,农田面貌好看了,就认为今后应该多发展些副业,不必再把力气花费在农田基本建设上。公社党委为了统一大家的认识,先后七次发动干部和社员讨论要不要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的问题,使大家认识到:把力气放在哪里?是光考虑发展副业多赚钱,还是积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为革命多做贡献?这是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一定要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上加好。副业也要发展,但不能离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为革命多做贡献这个总目标。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公社党委合理安排了劳动力,组织了水利专业队,由公社党委书记带领上工地大干,在前几年农田规格化、联圩并圩的基础上,继续平整土地,调整水系,疏浚河道,以适应科学用水和机械化操作的要求。
从适应自然到战胜自然
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还是主动地改造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充满着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斗争。苏州地区许多社队在建设“吨粮田”的过程中有深切的体会。
吴江县芦墟公社是太湖排泄洪水的“走廊”之一。全公社三万多亩土地,被湖荡分割成了一百七十多条小圩子。前几年公社党委虽然搞了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思想不解放,没有充分地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敢采取重大的改造措施,多半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农业生产连续多年上不去。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公社党委领导成员振奋了革命精神,树立了敢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雄心壮志。他们把前几年制订的、但一直不敢实施的规划拿了出来,发动干部、群众进行批判,深刻认识到在领导农田基本建设中,小打小闹,束手束脚,就是小农经济思想在作怪;不敢大干社会主义,就是不敢和资产阶级的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认识上的提高,带来了果断的行动。公社党委依靠群众一个一个圩子地实地勘察,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讨论,决心在三年内把全公社一百七十多条小圩按照地理位置联并成四条大圩。第一期汾溪联圩工程,去年秋收秋种期间动工,把七个大队的四十九条小圩联成了一片。经过加高加固的圩堤逼着湖水顺着人们给它规定的路线从圩外流走,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乱串了。圩内还新开一条河,加紧新建四座闸和三座排灌站,这些工程完成以后,大雨之前便能预降圩内水位,以防涝防渍。昔日这一片常年处在水害威胁之下的九千五百亩耕地,可以建成不怕洪,不怕涝,不怕渍的高产稳产农田。
为了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苏州地区广大干部和社员兴修农田水利坚持高标准,从长远考虑,作遇到最严重自然灾害的打算。用昆山县城北公社力量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伯根的话说,就是要“想远的,干大的,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决不留给子孙后代去完成!”这个大队在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中,发扬对党对人民负责的彻底革命精神,把农田基本建设当作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他们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科学种田和改善社员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制订了一个“改造旧河网,建设新水系,低田夺高产”的比较长期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一年一年加以实施。去冬今春,他们填没了废河浜和大水塘,高标准地开挖了丰产河、田间隔水沟和田中排水沟,使地下水降到了一米以下;又土法上马,用石灰和泥土修建了可以多年使用的地下排水暗管,代替排水沟,既大大节省以后每年挖排水沟的劳力,又使土地利用率从百分之八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
抓大抓难推动全盘
在建设“吨粮田”的战斗中,苏州地区各级党组织切实抓好关键性的工程。地委在去年秋收秋种一结束,就动员和组织了十二万民工,奋战一个月,高标准疏浚浏河,使泄洪量增加了一倍,为把阳澄湖畔二百五十万亩洼地建设成“吨粮田”打好基础。各县县委也都抓好一项振奋人心的工程,摸索经验,指导全局,加快建设“吨粮田”的步伐。
在无锡县,人们向我们介绍了建设十万亩“吨粮方”的战斗情景。无锡县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这几年农业生产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队亩产超过了一吨粮。怎样把大面积的生产水平提高到尖子队的水平,建设“吨粮社”,甚至“吨粮县”?为了取得这方面的经验,县委决定把东部相邻的东亭、梅村、坊前、查桥四个公社近十万亩耕地统一规划,以公社为单位组织施工,建设大面积的“吨粮片”。这四个公社有平原,有圩区,也有部分山地;有的公社亩产已达一千八百多斤,也有的公社亩产只有一千四五百斤,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在全县都有代表性。去年秋收秋种以后,县委领导干部带领农业、水利、交通、多种经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同这四个公社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一起,对这一片农田的水利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生产水平,分别提出建设“吨粮田”的具体措施,使社社队队都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在抓好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冬季积肥的同时,各公社、大队都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到今年一月中旬,这四个公社平整土地一万六千多亩,完成土方工程三百一十八万立方米,占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现在,十万亩“吨粮片”已初具规模,为全县大面积建设“吨粮田”树立了样板。
江阴县在苏州地区是自然条件较差的,有些干部和社员对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改变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有畏难思想。为了破除这种思想,县委选择周庄公社作为建设“吨粮田”的点。这里,田块乱,土墩、废河塘多,高处要水灌不上,低处排水无出路,一九六四年以来,全公社只平整土地八千亩。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一结束,县委书记便来到这里,同公社干部和社员一起调查研究,制订规划,决心大干一冬春,按照“吨粮田”的水利要求,平整好北阴滩三千亩耕地。经过全公社一千五百多名干部和社员大干苦干,目前北阴滩成了平展展、一崭齐的良田,二千亩及时种上了麦子,一千亩种上了青菜。在削平北阴滩的过程中,县委先后三次组织县、社、队三级干部来参观学习。大家看到条件这样差的地方也能达到“吨粮田”的水利要求,思想大解放。原来只想小干的,现在大干起来了,原来犹豫不决的,现在下定决心干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