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劲松逢喜雨 文化大革命教育李光庆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12
第4版()
专栏:

劲松逢喜雨
文化大革命教育李光庆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一九七五年二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人满七十,粮过三千》的通讯,记述湖南省桃源县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为革命夺高产的事迹。
时间过去快一年了。一九七五年,他种的四亩七分麦——稻——稻一年三熟制试验田,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五十四斤一两,同一九七四年相比,每亩净增一百二十四斤七两。
是什么原因使李光庆不断夺得高产更高产呢?他深有体会地说:“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使俺跳出小生产者的圈子,心中才有了共产主义大目标啊!”
做田里功夫 想天下大事
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涤荡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直捣刘少奇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当时,社员群众给李光庆也贴出了大字报。李光庆一看,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思想斗争可激烈了。
夜,已经很深了,李光庆还久久不能入睡。他翻来复去地想:“我这样辛辛苦苦干革命,群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意见?”老伴刘菊香对他说:“毛主席领导文化大革命,发动群众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你呀,只能革人家的命,人家革你的命就不行啦!”老伴的话,对李光庆的思想触动很大。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毛主席的指示使李光庆心里开了窍。他开始琢磨着群众的大字报,发现社员集中批评他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现状,认为亩产一千八百多斤,是“猴子爬竹竿”——到了顶;二是目光短浅,只在一丘田里做文章,没有在大面积上下功夫。群众尖锐地指出:这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小脚女人的步伐。李光庆越琢磨心里越亮堂: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田里功夫,想天下大事。如果只想到一丘试验田,满足现状,不冲破小农经济的思想束缚,就不能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不能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于是他下决心带领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到群众里面去,和群众一起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折断桅杆不转舵”
一九六六年十月一日,李光庆受党和贫下中农的委托,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亲眼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时他心里的话儿有千言万语,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他迸出了一句:毛主席啊,我要永远跟着您,走社会主义大道,为革命种好田,多打粮,支援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
十月中旬,李光庆从毛主席身边回来了。他给庄家桥人民带来了文化大革命的东风,带来了在福州参观时取得的一年三熟制的经验,决心抓革命,促生产,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
李光庆回到队里,把推广三熟制的想法同党支部的同志和贫下中农商量,大家都举双手赞成。收完晚稻,全大队一下子在稻田里种了二百四十亩小麦。
由于缺乏经验,眼看早稻插秧的季节到了,小麦才壮苞抽穗,社员们担心影响早、晚稻的产量,只好把麦苗翻耕作肥料。李光庆的四亩试验田,虽然留下来了,但每亩只收了一百三十三斤,加上早、晚稻,全年平均亩产才一千四百零七斤,比高产的双季稻产量还差一大截。
这时,埋怨、嘲讽、反对的意见,象连珠炮一样打来。
有的说:“收了麦子你莫喜,得了麦子丢了米。”
有的说:“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一十,李光庆推广三熟制失败了。”
文化大革命使李光庆看问题尖锐了。他说:“三季都收到粮食,就是一个大胜利,这说明桃源县具备了推广三熟制的条件,产量虽然不高,那是我们现在还缺乏经验。”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日夜琢磨提高三熟制产量的问题。他算了一笔账:早、晚稻、小麦三种作物的生长期为三百九十多天,而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季节紧张是推广三熟制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李光庆深入调查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和贫下中农商量,找到了延长秧龄期的办法,解决了缺肥料、少劳力等问题,使三熟制的产量不断提高。一九七○年,他种的四亩七分试验田,亩产达到二千五百一十六斤九两。
李光庆对这点成绩并不满足。他说:“我的试验田,有四亩多,产量再高也只是一朵红花,只有全国丘丘田都高产,万紫千红,才能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他决心在继续提高试验田产量的同时,把三熟制的经验大面积推广。
这时,一小撮阶级敌人煽动说:李光庆的经验是劳力堆起来的,肥料垒出来的,不管怎样也推不开。经过文化大革命风雨锻炼的李光庆,象劲松一样挺拔。他坚定地说:“风再大,雨再猛,折断桅杆不转舵!”李光庆在地、县委的支持下,到全县、全区宣传推广三熟制的意义,传授种植三熟制的经验。一九七四年,常德地区推广的三十万亩三熟制田,高的亩产二千八百多斤,最低的也在一千斤以上。
与此同时,李光庆还根据兄弟县、市的要求,把一批思想好的生产技术能手,派往本省和外省一些地方,传经送宝。开始,有的社员担心抽走这么多骨干,队里的产量上不去。李光庆说:“我们不能只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心里要装着三十亿。”贫下中农赞扬说:“光庆真是心高没法量啊!”
继续革命攀高峰
一九七五年一月,李光庆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他坐在主席台上,亲耳聆听了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极大鼓舞。他决心不吃老本,要立新功,继续攀登新高峰。
不久,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发表了。李光庆召集大队全体党员一连开了七天的会,学习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学习四届人大会议文件。通过学习,大家提高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信心百倍夺高产。但是,也有人认为:三熟制亩产一吨多,升到了宝塔尖上,能保本就不错。阶级敌人也乘机捣乱,说什么“这家伙尽想害人的主意。李光庆上了北京,还想上天哩。”
李光庆想,阶级敌人诬蔑攻击,是他们的本性,不可怕。关键是把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搞通。只要大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一致,就能带领群众前进,粉碎敌人的阴谋。他把大家带到田边,恳切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们要为革命种田,世界上没有‘和平田’可种。旧社会我们种‘活命田’,可到头来穷人活不了命。今天,我们种的是毛主席给的‘幸福田’。为饱肚子种田,亩产五、六百斤就够了,为革命种田,过了三千斤也不能满足。”
李光庆一席话,讲得大家心明眼亮。大伙回想起这位在旧社会做了几十年长工的老支书,对党和毛主席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他,解放后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他,当刘少奇一伙刮起“包产到户”的妖风时,带领群众坚决地把它顶了回去;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带头搞高产试验,实行三熟制,亩产突破了三千斤。大家越想,信心越足,决心和老支书一起继续革命夺高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他们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试验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每年早晚两季稻,基本上是增产的,而小麦产量却低而不稳,倒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李光庆和科研组的同志进行了七种深耕施肥对比试验,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同外地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试验田进行了深翻掺沙、施足底肥,并选用抗病抗倒良种。麦苗出土后,又踏雪挑肥压麦,追施猪肥,促使小麦秆粗苗壮。一九七五年,小麦亩产达到七百二十九斤,比一九七四年每亩净增一百八十二斤。一九七五年,他又采取深翻细整地,良种育壮秧,匀株密植,合理施肥,早防病虫害等科学种田办法,使双季稻亩产达到二千五百二十五斤一两。
当四亩七分试验田的最后一担谷过完秤,人们欢腾跳跃,祝贺李光庆和科研组的同志阔步前进又一年。李光庆激动地说:“这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批林批孔的胜利!”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