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在三结合的县委班子里——辽中县委积极选拔培养青年干部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13
第4版()
专栏:

在三结合的县委班子里
——辽中县委积极选拔培养青年干部加强县委领导班子建设
辽宁省辽中县的面貌大变了:过去十年九涝的“辽中洼”,现在已是方田连片,渠道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五、六年来,全县粮食上《纲要》,过“黄河”,翻了番,成了全省的鱼米之乡。
县委领导班子在领导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不断巩固和发展老中青三结合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三结合在斗争中发展
在辽中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到处都有青年干部显露头角。他们敢于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闯,给县委班子增添了战斗力。青年同志在县委班子中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过去他们都是基层干部,现在进了县委班子,又发挥了重要作用。老中青紧密团结,革命后继有人。有这样的班子领路,广大贫下中农怎能不意气风发,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怎能不步步登高!
辽中县委老中青三结合的大好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这里的干部说,从思想上重视老中青三结合这一新生事物,还是在斗掉了论资排辈思想以后,才逐步达到的。
两年前,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干部在改天换地斗争中的积极作用,使县委班子里的老同志深深感到:抓禾苗只是当年受益,抓人苗才是百年大计。干社会主义,奔共产主义,就不能光想眼前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抓紧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们认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要使青年干部更快地成长,必须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把他们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经受锻炼。但也有人担心“嫩竹扁担”挑不起千斤担。有的说,还得象搓麻绳那样“顶窝续麻”、挨着顺序往上提稳妥些。
“顶窝续麻”对不对?结合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大家讨论了这个问题。有的问,为什么一提起青年同志就想到“嫩竹扁担”,想到他们经验不足的一面,而不去看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的一面?这是不是摆老资格,瞧不起“儿童团”?有的说,“顶窝续麻”就是论资排辈,这种思想不破除,就会埋没人材,把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生力量给排没了。通过学习和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干部或中年干部,参加革命比青年干部早,工作经验比青年干部多,这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单拿这一点去比青年干部的不足之处,就会对他们这也不放心,那也信不过。反过来,如果以青年干部敢想敢干敢革命的长处来对照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参加革命早,并不等于路线斗争觉悟比青年人高,革命干劲比青年大;自己有些工作经验,但往往有老框框。这些干部体会到,只有虚心地看到青年的长处,有向青年同志学习的愿望,才能把培养青年干部当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认识提高后,在改选县委时,老干部和中年干部一起冲破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从基层单位推选了十五名青年干部参加县委班子,其中三名当选县委常委,两名被推上书记、副书记的重要岗位。
满身虎劲的年轻人
在辽中县委班子里,新老干部之间常常争论问题,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搞清路线是非,统一认识以后,大家心想一处,劲使一处,各尽所能,上阵战斗,齐心协力完成革命任务。这种习惯于思想交锋的良好风气,多半是由青年干部带动起来的,并且得到了老干部和中年干部的赞助。
青年干部敢于在班子里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斗争过程。
这些青年同志,过去有的是生产队长,有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基层,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领群众抓革命,促生产,个个生龙活虎。可是,参加县委班子以后,有少数同志变得拘拘束束,埋头实干,发言不多。为什么在基层是只虎,来到上边就变成了猫?他们说:“在基层无拘无束,是因为心里觉得自己和群众没啥区别,可以平起平坐。进了县委班子,跟过去的老领导、老上级坐在一条板凳上,向他们学经验还学不过来呢,那好随便开腔。”为什么和老领导、老上级坐在一起,就不敢开腔了?难道青年干部进了县委班子,只有学习和听从的义务,却无权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老干部引导、帮助下,青年同志认识到这是论资排辈思想的反映。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保持和发扬敢想敢说,敢于坚持真理的那股虎劲,这正是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里最需要的。从此,他们既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又坚持独立思考,按照党的原则和毛主席的教导,想到问题就提,见到错事就批。青年干部带来的满身虎劲,打破了县委班子里的沉闷空气,使大家能把问题想得更深些,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年轻的县委书记张双山,在基层当过八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深感生产队长缺乏理论学习,常常使工作陷入盲目性。于是,他提出轮训生产队长的建议。一些老同志考虑到,按惯例县委只轮训大队以上的干部,生产队这层面大人多,怕精力不够,抓不过来。但在张双山阐述了轮训生产队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后,县委采纳他的建议,办了三期学习班,使全县一千三百多名生产队长有机会学理论,总结工作,普遍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觉悟。他们回队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抓住根本学大寨,全县抓革命、促生产的步子越走越踏实。
老中青拧成一股绳
五十多岁的老干部张禄清,是县委的老书记。他虽然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但是全县没有他没留过脚印的地方,没有他没洒过汗水的工程。老书记在日夜操劳的同时,自然考虑到必须加紧培养接班人,于是,在他积极倡议下,把青年干部张双山推选为县委第一把手。有人认为,老书记这些年为咱全县操碎了心,跑断了腿,这回退居二把手,总该歇口气了。可是,他照旧心想全县的事,照旧风里来雨里去,贪黑起早,比过去操劳得更厉害。这是为什么?张禄清说:为了巩固和发展三结合,把青年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他们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要给他们当好后盾,在工作中给予全力支持,使他们能够迈开大步,增长才干。能不能给青年干部当好后盾,这是考验我们老干部能不能坚持继续革命的新课题,决不能自己贪图安逸,影响革命新生力量的成长。
老书记的思想境界和实际行动,给县委班子里的老同志树立了榜样。他们热情地支持青年干部工作,就象培育禾苗那样尽心尽力。
前年秋后,分管水田区工作的青年常委,提出要把四方台公社的三万亩旱田改为水田。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些老同志认为,县里还有好几项排涝工程需要及时上马,人力不够用,为了避免被动,不如叫这个公社事先做好准备,推迟一年再动工。这位青年干部就解释了和排涝工程同时上马的好处和解决办法。最后,取得了大家同意。于是,这位青年同志带领上万人大干两个月,在封冻前开出了五十多里长的输水干渠,受到群众的欢迎。可是,第二年春天,在把干渠两侧的旱田改成水田时,由于用工量大,眼看到了插秧期,还有一半土地没有平整,出现了水田改不成、旱田也种不上的局面。正在他焦急的时刻,县委几位老同志带领县直属机关的干部赶来了,大家一齐动手,苦干七天,终于赶在插秧期前把全部新开水田平整好,秋后夺得了大丰收。老干部这种支持青年干部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又在关键时刻帮助青年干部克服困难的行动,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的赞扬。
中年干部也积极从各方面支持青年干部的工作,为青年干部后来居上而高兴。他们认为,搞好三结合,老中青必须拧成一股绳。在三结合领导班子里的中年干部,论体力比老同志强,论经验比青年同志多,除了要从老同志和青年同志身上取长补短之外,还要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负责工交财贸战线的青年干部杨素琴,工作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中费力不小,收效不大。中年干部、县革委会副主任孙殿金看到了,便多次找她谈心,向她介绍情况,共同研究工作方法,并且跟她一起到基层蹲点,从抓大事入手,解剖典型,总结经验,指导全盘,使杨素琴在工作上很快打开了局面。中年干部的这种积极作用,对于增强三结合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对于密切新老干部之间的团结,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