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是辩证法,还是折中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15
第2版()
专栏:

是辩证法,还是折中主义?
上海市针织工业公司工会 恽 清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俄国党内有过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还是搞折中主义。当时布哈林一伙提出了一个“从政治上看问题和从经济上看问题有同等的价值”,“无论政治因素也好,经济因素也好,都不能丢掉”的修正主义论调。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政治敏锐性,觉察到这完全是对革命的否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列宁指出:布哈林是在“用折衷主义偷换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所教导我们的)。‘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
布哈林搞折中主义的真面目,早被列宁揭穿了。但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把那些破烂货拾起来拼凑拼凑,向无产阶级宣扬和散布“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折中主义即修正主义的说教。
谓予不信,请看教育界右倾翻案风的奇谈怪论。
当教育革命健康发展,开门办学越办越好的时候,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貌似公正地说:从政治上看,开门办学方向虽无可非议,但是从文化知识上看开门办学是“不讲学文化”,是“讲了一面,不讲另一面”,变成了“实践——实践——实践”。好象只有他们才最懂得把两者“统一”起来。
当资产阶级的“智育第一”被批判以后,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又煞有其事地说:“智育第一”虽要批判,但是“不要不加分析地批判智育第一”。似乎只有他们才最有“分析”的头脑。
当“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时候,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气急败坏地说:一方面可以从工农兵中选拔,另一方面“要挑中学生好的,要直接上大学”。好象只有他们才想得最“全面”。
十分明显,这种“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折中主义,看起来貌似公正,不偏不倚,实际上却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因此也就更容易迷惑人。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它加以剖析,才能揭露折中主义的反动性和欺骗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并不是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总是有主流和支流,重点和一般,主要和非主要两个方面。学校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上,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把路线、方向搞对头。学校有各种工作,但一切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学生要进行各方面的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生要上这样那样的课程,首先要上好阶级斗争这门主课。如果不加区分,把矛盾双方并列起来,象教育界的奇谈怪论那样,讲了“一方面”,又讲“另一方面”,而不讲两方面中那是主要方面,岂不就会得出“政治重要,文化、业务也同样重要”,“政治同文化、业务应该轮流突出”之类的结论吗?那不是掩盖了事物的真相,模糊和抹杀了事物的本质了吗?
折中主义又是一种反动的阶级调和论。修正主义者总是采用折中主义手法,把什么都说成能够“合得拢”。考茨基曾宣扬“唯物主义历史观”可以同“马赫和阿芬那留斯合得拢”,林彪也宣扬过“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他们把两种水火不相容的东西“调和”起来,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批判资产阶级的“智育第一”,就是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第一,它根本不能同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之下重视智育“合拢”起来。如果我们批判的资产阶级“智育第一”还可以“加以分析”的话,那么,这样一“分析”就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分”开了,即把“有社会主义觉悟”和“劳动者”扔到了九霄云外,而只剩下空荡荡的“有文化”三个字。教育界奇谈怪论的鼓吹者正是这样做的。他们那种所谓“有文化”,是要把学校办成培育修正主义的温床,以便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服务。
列宁曾经辛辣地把折中主义者讽刺为“游蛇”,他说:“机会主义者按其本性来说总是回避明确地肯定地提出问题,企图找出一种合力,在两种互相排斥的观点之间象游蛇一样回旋,力图既‘同意’这一观点,又‘同意’另一观点”。然而,“游蛇”回旋的结果,只能更清楚地暴露它的反动意图。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各种思想、观点都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不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就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所谓“不偏不倚”,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幌子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