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旱海”春潮——记吉林省白城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2-15
第5版()
专栏:

“旱海”春潮
——记吉林省白城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隆冬的东北,地冻三尺,滴水成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十年九旱的吉林省白城地区,有近百万劳动大军,斗严寒,破冰雪,进行着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西从大兴安岭南麓,东到松花江畔,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田野上,千军万马战犹酣,不尽春潮滚滚流。
红旗指处,一眼眼机井凿成了,一条条渠道竣工了。井水与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乖乖地流入农田。从去年入秋以来,全地区新打和配套机电井三千多眼,新修渠道总长达七万多公里。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共四百六十多万亩。近五个月来,不论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工量或是移动土石方工程量,都相当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三年的总和。现有水利设施的实际灌溉面积,使白城地区农村人口平均每人达到了一亩八分水浇地。
白城地区的人民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正在急起直追,向普及大寨县的目标兼程跃进。
白城地区的西部处于大兴安岭余脉的半山区里,南部位于西辽河与松花江分水岭的沙丘地带,全地区易旱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多,素有“八百里旱海”之称。过去,这里的一些领导干部因受刘少奇、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对改变白城地区面貌缺乏信心。说这里“风多雨少,沙包碱片;地广人稀,面貌难变”。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象“紧箍咒”一样,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批判,使这里的农业生产长期未能摆脱干旱灾害的威胁。
究竟怎样看待这里的农业生产条件,白城面貌能不能快变?这场在五年前就展开了的大讨论,在去年年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了正确的回答。中共白城地委和十一个县、市、旗的领导成员,认真学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以阶级斗争为纲,普遍进行了开门整风,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群众的批评和活生生的事实,使白城地区的地、县两级领导成员进一步认识到,白城地区天地广阔,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大有作为。论条件,比大寨强得多,差就差在领导上缺乏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胆略和气魄。他们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中看到了农业快上的有利条件,从先进单位的经验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从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中吸取了大干的力量。于是,他们振作精神,奋发图强,层层制订规划,绘制出了一幅重新安排白城河山的宏伟蓝图,并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它。
从去年春天到目前,白城地区雨雪很少,这种情况更加激励了白城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意志。他们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新发表的两首词和元旦社论精神的鼓舞下,决心进一步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里,夺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