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回乡当农民的女大学生——辽宁省盖县青石岭公社郑延军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3-08
第3版()
专栏:

回乡当农民的女大学生
——辽宁省盖县青石岭公社郑延军的事迹
一九七四年春天,大连工学院水利系工农兵大学生、共产党员郑延军,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向资产阶级法权挑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辽宁省盖县青石岭公社腰岭大队当农民。
两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郑延军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带领群众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艰苦奋斗建设家乡,受到群众的赞扬。她用自己的战斗实践,给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叫嚷的“现在大学生不如过去”的修正主义奇谈怪论以有力的回击。
一九七○年的春天,郑延军的家乡面临着一场严重干旱的考验。为了彻底改变这个地方干旱的面貌,公社党委率领近千名群众爬山涉水,来到四十余里远的千马岭开山修渠,把大清河水引进干旱的青石岭境内。长达几十华里的工地上,开山的炮声隆隆,革命大批判的烈火在熊熊燃烧。贫下中农愤怒揭发:文化大革命前,公社准备在这里修水渠,上边来了个水利“专家”,拿着仪器,比比划划,说这里地薄山穷,解决了水的问题也是劳民伤财,很不合算,说罢扬长而去。当时的回乡高中毕业生郑延军听着,心里憋着一股劲。她想:这些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和贫下中农不是一个心眼。我是一个革命青年,应当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贡献。她向公社党委提出“上社会主义大学,回来当一代新农民”的要求。
一九七一年四月,公社党委决定把郑延军送到大连工学院学习。在填写报考志愿表时,郑延军选上了水利专业。有人说她“选了个修水库”的苦差使。她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实现山区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我宁愿为革命修一辈子渠道,筑一辈子水库!”
三年的大学生活,进一步坚定了郑延军毕业后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在学校里,她抓紧时间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努力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三伏酷暑,她和同学们爬山涉水,来到水库坝址地带,进行实地调查。数九严寒,她和同志们又出没在农田建设工地,进行实习测量。她决心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毕业分配的时候,她满怀革命豪情,向院党委写出了自己的思想汇报,批判刘少奇、林彪和孔老二鼓吹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等反动谬论。坚决做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的促进派,申请回农村当农民。院党委热情支持她的革命行动。就这样,大学毕业生郑延军,于一九七四年五月,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乡。
郑延军在学校时,对家乡的前景就有美好的设想:依靠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淙淙泉水送到干旱无水的腰岭大队各个地块。回乡后,她看到广大贫下中农是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迫切要求改变腰岭的面貌的。然而,也有一些人不是这样。她看到:在干旱的时候,有些人的自留地里清水长流,而集体的地里却干巴巴的。后来,郑延军又发现,有的社员在自留地上种谷子,秋后高价卖谷草。有的生产队不顾国家计划,搞“自由种植”,影响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在那些日子里,郑延军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教导,联系眼前发生的问题,她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农村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她建议党支部对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进行坚决的斗争。大队党支部采纳了郑延军的意见,决定在群众中开展一次大辩论。
辩论中,有人提出:“腰岭山穷、地薄,要想生活好就得抓钱,这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郑延军驳斥说:在腰岭,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我们大队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堵死资本主义的道路,才能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这场辩论,干部社员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觉悟,增强了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自觉性,大家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
一九七四年九月,公社党委看出郑延军是棵好苗苗,打算把她提为公社党委副书记。郑延军向公社党委表示:要坚决当一辈子农民。后来,公社党委决定让她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她说:“行,只要还叫我不脱产,当普通劳动者,就行!”她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党支部会,就领导大家反复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大寨的根本经验,决定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把腰岭建成大寨式的大队。
郑延军在大学是学水利测量的,在广阔天地里,她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她起早贪黑,带领有贫下中农参加的三结合测量队,扛着标杆、仪器,踏遍家乡每一块土地。在贫下中农的支持下,他们做出了改变家乡面貌的三年建设规划:兴修环山渠道把大清河水送进田间,使旱田变成水浇地;把小南山变成一排排水平梯田,将六千亩荒山绿化成林。美好的前景,鼓舞了社员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一个热火朝天的农田基本建设的战斗在腰岭大队展开了。可是,在领导班子研究治理小南山的劳动报酬时,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有人提出用高工分、“包工计件”的办法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靠高工分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郑延军激动地说,“用修正主义的办法决不能提高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决不能再走那条邪路。”
经过大辩论,提高了“一班人”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自觉性。在郑延军的带领下,腰岭大队的干部和社员一起,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满怀革命豪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战斗。过去山光地薄的穷山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小南山变成了水平梯田,六千亩荒山秃岭栽上了二十多万棵槐树。六百多米长的引水渠道绕山转。去年遇到大旱,他们引来大清河水浇灌庄稼,在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粮食产量达到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一倍半。今昔对比,贫下中农热情地称赞郑延军是抓阶级斗争的闯将,腰岭大队建设社会主义的好带头人。他们说:“象这样社来社去的大学生,我们最欢迎。”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