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为何“拂袖而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3-17
第3版()
专栏:

为何“拂袖而去”?
沙晴
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看电影《春苗》,看了一半便悻悻然拂袖而去,连声呵斥
“极左”。一部电影都没看完,就扣上一顶吓人的帽子,此种作风太霸道了吧。
当然,他看不下去,也是必然的事,并不奇怪。这部优秀故事影片,热情地歌颂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而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对文化大革命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账,对新生事物从来是仇视的。在《春苗》的面前,他当然如坐针毡了。
他为什么大骂《春苗》是“极左”呢?就是因为影片描写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描写了广大革命群众反对走资派的斗争。这岂不是触痛了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那根最怕碰的神经吗?影片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春苗,又塑造了一个走资派的典型——杜文杰作为反衬。前者分明是他的眼中钉,后者显然是他的心头肉。惺惺惜惺惺,走资派惜走资派。一个普通的农村赤脚医生,竟然敢面对面地批判杜文杰,这在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看来,真是“岂有此理”,“胆大妄为”,“太过分了”,是“极左”,他怎能容忍呢?于是便破口大骂,拔步就走了。
这使人想起了鲁迅谈到艺术典型时的一段耐人寻味的分析:“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象,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而见者不察,以为所画的只是他某甲的疮,无端侮辱,于是就必欲制你画者的死命了。”《春苗》勾画了走资派的疮疽,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看了就如自己的疮疽被揭一样;《春苗》好象一面镜子,走资派看了,发觉杜文杰的面孔很象自己的形象,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怎么把自己写进电影去了!于是火冒三丈,必欲把这部影片置之死地而后快。但是,既有走资派存在,就有杜文杰的形象,这个事实,几声咒骂是取消不了的。
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拂袖而去,恰恰从反面证明了这部影片的成功。这件事告诉人们,《春苗》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走资派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大快人心,很好,很好!
然而,话说回来,我们认为,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如果肯改悔的话,还是看完这部影片有益处。看一看走资派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造成的恶果,听一听贫下中农、劳动人民的呼声,以及他们对修正主义路线的愤怒批判,想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还不应该吗?!影片的后半部,春苗有一段深刻的话:“我想了很久,他们不是共产党员吗?不是领导吗?可他们为什么总不听毛主席的话呢?在他们的心中为什么没有我们广大贫下中农呢?通过文化大革命,我开始懂得了杜文杰名义上是共产党员,实际上已经成了钱济仁他们在党内的代理人了,他们从上到下代表着一条修正主义的黑线呀!”这一针见血的批判,不同样是对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右倾顽症的精妙诊断吗?难道不应该看一看、听一听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