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捉刀”今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4-20
第5版()
专栏:

“捉刀”今析
小峦
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为了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复辟资本主义,使出了浑身解数。在文艺界,他们妄图诱迫文艺界有的老知识分子“上书言事”,攻击党的文艺政策,诋毁文艺革命的大好形势。当这种企图受到抵制时,居然指令旁人捉刀代笔,真是丧心病狂,不择手段。
这倒使我们想起《红楼梦》中的那个王熙凤,此人口蜜腹剑,心毒手辣,为把人置于死地,往往深处幕后,玩弄指使人“捉刀”一类权术,把事情搅成浑水一潭,自己再登场收拾局面,从中下手。今日“捉刀”者,若不是出于和王熙凤相同的剥削阶级本性,又怎能将此种奸诈和权术学得如此维妙维肖!
捉刀代笔,这在旧社会屡见不鲜。“捉刀”之人,在考场叫做“枪手”;在官府衙门,即所谓“讼棍”、“刀笔”。只要受了贿赂,什么栽赃、诬陷,什么造谣、讹诈,无所不用其极。但今日“捉刀”者,还不能以此一般的“刀笔”视之。其一,他们的阴谋策划,并非受人之贿,而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是为了翻文化大革命的案,实现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其二,他们之“捉刀”,非同以往,铺开纸张,你说我写,而是倒个个儿:我说你写;你不写,我指人“捉刀”;而“捉刀”人背后,又有操刀人。其人便是幕后那个杀气腾腾的真正操刀者邓小平。
他们为什么要唆使人“上书言事”?恩格斯说:“手段的卑鄙正好证明了目的的卑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四六六页)为了诬陷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同志,为了达到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他们就必须把自己装扮成“为民请命”的人。然而可悲的是,在今天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明目张胆地干那种捉刀代笔的营生,毕竟烦难得很了。比如,在大街上摆个包揽讼词的摊儿,是决然等不到前来要求写状的人了。无奈何,只得找上门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今日“捉刀”者,专门把一些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怨气,对批资产阶级法权有反感的人,作为他们网罗和利用的对象。当然,这样的人对文化大革命虽有些牢骚和不满,却也深知利害,不敢造次。但为“捉刀”而煽动的人,却用花言巧语,威逼利诱,并抬出邓小平这个后台来“打保票”,硬要把人拉去充当他们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枪手”。这种陷害人的伎俩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他们既要假借民意,然而手中又没有真理,便处心积虑,对那些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又被他们看中的人进行诱诈。其诱人上钩的手法是,灌之以政治谣言,蛊惑人心;继之以奇谈怪论,煽风点火,使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不辨方向。于是他们便“解缆”,把你“捉”去“荡桨”,去闯“黑水洋”。他们呢,便借用你的声名,到处招摇撞骗:某某已“告状”了,某某又“上书”了,假借民意,伪造舆论。
这种所谓“捉刀代笔”,实为“借刀杀人”,借蒙着“群众意见”外衣的反革命舆论之“刀”,指向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向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为推行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的“三项指示为纲”的修正主义纲领鸣锣开道。“捉刀代笔”,这是邓小平刮起右倾翻案风以来,大搞反革命煽动、大造反革命舆论的一种阴险手法。
但是,“翻案不得人心”。伪造的“状纸”,抹煞不了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拙劣的“捉刀”术,又岂能扭转革命车轮的前进?!他们自以为得计的种种表演,正好为其彻底垮台自造了条件,真如同王熙凤那样:“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