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勃列日涅夫的“百倍回收”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4-26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勃列日涅夫的“百倍回收”术
勃列日涅夫前不久出版他的一本言论集时,对他以前一篇讲话中的一句话作了并非不重要的删节。在苏修党中央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全会的一次发言中,勃列日涅夫在谈到苏联人民的劳动时说,“我们必须毫不吝惜地进行物质鼓励,这笔资金将会得到百倍回收”。这些话在一九七四年版《苏共农业政策问题和哈萨克生荒地的开发》一书中,还是原封不动的。可是打开不久前出版的勃列日涅夫言论集《论苏共现阶段经济政策基本问题》一看,两句话只剩下一句,“这笔资金将会得到百倍回收”一句却被抹去了。
“百倍回收”这句典型的资本家行话,正是勃列日涅夫所代表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阶级本性的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家这种贪得无厌的本性曾经引用过一段话作了生动的刻画:“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为了三倍利润,不惜冒绞首危险;为了“百倍回收”,当然可以对一切“毫不吝惜”了。
勃列日涅夫本想借偷偷删节以免过于暴露,但是弄巧成拙,反而越抹越黑。况且,“百倍回收”既然是勃列日涅夫之流阶级本性的一种反映,那么这类词句总不免要时时脱口而出,因而也是删不胜删的。就在这同一篇发言中,勃列日涅夫还说过:只能“把每一个卢布给那种明天我们可以回收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卢布的地方。……我们大家,不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学习这门复杂的赚钱艺术。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句与“百倍回收”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话,就漏删了。
勃列日涅夫即使把说过的话抹去了,但是苏修所搞的“百倍回收”的那些人所共知的劣迹,却是任何手法也抹不掉的。
在国内,他们推行的“经济改革”、“科学组织劳动”、“谢基诺经验”、“兹洛宾方法”等等,都是这种“百倍回收”的“赚钱艺术”的体现。苏联有一家阿克萨伊斯克塑料厂,被苏修当局确定为“学习这门复杂的赚钱艺术”的先进单位。据苏联《共产党人》杂志说,这家工厂的“先进”就在于,在这个厂里“作为物质奖励发给职工的每一个卢布可以回收十六卢布六十戈比”。实际上就是发给职工的那一个卢布,勃列日涅夫集团也不会白给,还要通过提高居民税和物价等手段进一步“回收”。苏联的新资产阶级分子,“不论中央还是地方”,对勃列日涅夫
“这门复杂的赚钱艺术”运用得多么娴熟!
所谓“赚钱艺术”,所谓“百倍回收”,说穿了,不过是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所指出的“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的艺术而已!
勃列日涅夫之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同样在运用“这门复杂的赚钱艺术”。他们大肆吹嘘的所谓“无私援助”,就是这种“百倍回收”的“赚钱艺术”的活标本。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谈到德国帝国主义输出资本时指出:“它要从一条牛身上剥下两张皮来:第一张皮是从贷款取得的利润,第二张皮是在同一笔贷款用来购买克虏伯的产品或钢业辛迪加的铁路材料等等时取得的利润。”勃列日涅夫集团则更进一步。除上述两张皮外,还要通过强迫受“援”国以低价出售产品归还贷款以及其他方式再剥下几层皮。据印度《经济时报》估计,由于苏修通过各种方式盘剥,到印度还清苏联贷款时,苏联将收回对印度贷款本金的百分之五百六十五点七。就是说,苏修每给印度一个卢布,最后将得到五倍半以上的“回收”。
勃列日涅夫集团当年向埃及提供“援助”时说得多么漂亮,什么“国际主义”啦,“无私援助”啦,真是好话说尽。然而时隔不久,勃列日涅夫就开始“百倍回收”了。要高额利息,要廉价原料,要军事基地,要控制军队,甚至要人家的主权。埃及人民稍加反抗,勃列日涅夫集团就使出歇洛克的手腕逼埃及立即还债。埃及的事例最好不过地说明,勃列日涅夫之流的“无私援助”是什么货色!
苏联《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杂志说过,向国外贷款“不仅提供可能而且提供权利获得自己的利益”;从债务国“进口时所获得的节省能够弥补从贷款国国民经济抽出资金有关的损失,甚至还有多余。”所谓“有多余”,就是“回收”更多的钱。这家杂志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所谓“无私援助”也是一种“赚钱艺术”。
每支付一个卢布就要“回收”几个卢布,以至“百倍回收”,这就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信条。他们在国内、国外都不会违背这个信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