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格仙岛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5-14
第3版()
专栏:

格仙岛新貌
在辽东半岛东南方向的黄海深处,有一个不足一点二平方公里的小岛,它是长海县广鹿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小岛“旧貌变新颜”,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海上明珠。
提起格仙岛,人们很自然就想起文化大革命前那“风吹泥走见石头,天旱淡水贵如油”的贫穷落后景象。那时,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格仙岛长期处于“吃粮靠大陆,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状况,渔业产量不过三百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声春雷,给小岛带来了新生。如今,不论是岛上还是渔船上都办起了政治夜校,贫下中渔理论队伍茁壮成长。一百几十户人家,就有四十多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们用革命大批判的武器,批修正主义,斗资本主义,船头上,海滩上,战斗的吼声震天价响。
革命促进生产。近年来,岛上机动渔船发展到十六只,捕鱼生产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一九七五年水产品总产量达二千三百五十吨,是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的九点三倍,平均每个渔民为国家提供水产品二十多吨。
文化大革命以来,岛上渔民家属以大寨人为榜样,走出家门,向荒山开战,新造地五十多亩,修水平梯田二百八十亩,挖塘六座,去年全岛产粮三十五万斤,破天荒实现了小岛粮食自给十个月。
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日益巩固,社员生活不断提高。但格仙岛干部和群众不忘继续革命。他们自觉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扩大共产主义因素,如今,岛上已实行了儿童免费上学,社员免费医疗。
看看小岛这粮丰林茂,鱼肥果香的巨大变化,社员们说,“翻案不得人心”,毛主席说出了我们海岛人民的心里话,文化大革命的好处三宿六夜也说不完,谁也翻不了这个案。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定了!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