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在毛主席伟大号召鼓舞下四省人民团结治水 淮河流域旧貌变新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5-15
第1版()
专栏:

在毛主席伟大号召鼓舞下四省人民团结治水
淮河流域旧貌变新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治淮工程。现在农田灌溉面积已达一亿亩,比一九六五年扩大一倍。这一重大胜利狠狠回击了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污蔑
新华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十四日讯 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一九五一年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狠抓阶级斗争,坚持政治挂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治水的革命精神,根治淮河水害,开发淮河水利,兴建了一批防洪、排涝、抗旱、治碱工程,取得了治淮的重大胜利。现在,正当毛主席伟大号召发表二十五周年的时候,淮河流域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回顾治淮的大好形势,总结治淮的经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这个真理。亿万群众治淮的成就,有力地回击了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恶毒攻击和无耻污蔑。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每一次重大政治运动之后,都出现了治淮的新高潮。在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间,治淮工作进展很快。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人民,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在过去兴建和整修大批水库、河道等工程的基础上,着重兴建了一批战略性骨干工程,其中包括在淮河平原开挖和整治的一条条新河,例如新汴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新沭河、洙赵新河、万福河、红卫河,以及分淮入沂、沂沭河洪水东调、南四湖湖腰扩大、入江水道等工程;在淮河上游山区兴建的鲇鱼山大型水库;在淮河下游续建的目前我国最大的排灌站——江都抽水站第三、四站、淮安二级抽水站等南水北调工程。同时,还在广大农村兴修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兴建,进一步提高了全流域防洪排涝和抗旱抗碱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现在,淮河全流域的农田灌溉面积已达一亿亩,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扩大一倍。一九七五年,全流域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粮食平均亩产超过《纲要》;有二十六个县、市跨入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行列。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已经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过去多灾低产的淮河流域广大土地,如今“到处莺歌燕舞”,“旧貌变新颜”。
毛主席、党中央十分关怀治淮工作,国家把治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五日,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发表后,世世代代受尽洪水和干旱欺凌的淮河两岸人民,立刻组成浩浩荡荡的治水大军,开赴治淮前线。他们同阶级敌人斗,同修正主义路线斗,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治淮高潮,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英雄的淮河流域人民,奋起批判和清算了刘少奇、林彪的修正主义路线对治淮工作的干扰和破坏,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群众治淮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治淮工程的进展。
治理淮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加强了对治淮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群众,用政治统帅治淮工作。他们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彻底批判了“专家治水”、“物质刺激”、“洋奴哲学”等修正主义黑货,清算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治水方针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修好淮河,不仅对扭转南粮北调,建设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一件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人人意气风发,干劲倍增,从上游的桐柏山麓到下游的黄海之滨,在二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了千军万马战淮河的壮观场面。每个冬春都有上百万民工参加治理骨干工程,上千万社员大搞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规模大,施工进度快。许多农民、工人参加领导工作,参加勘测设计。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参加劳动。他们总结治淮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按照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地治水,使治淮工程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
淮河流域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雄心壮志,重新安排山河,争相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多打粮食,多作贡献。他们把治淮和农业学大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农村广大社队依靠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地大力修渠打井,垒坝建闸,整地改土,兴建小型田间工程,在不少地区基本上建成了配套的水利系统,使粮、棉产量大幅度增长。地处淮北的江苏省徐州、淮阴地区,文化大革命以来连年改土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增加了大批旱涝保收田,一九七五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亿斤,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一倍多。这两个历史上的缺粮区不仅作到了粮食自给,近几年来还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几亿斤。位于徐淮地区号称“洪水走廊”的江苏省宿迁县,变成了“淮北江南”。在淮河上游过去十年九旱的皖西丘陵地区,在大跃进年代引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大型水库的水,兴建了淠史杭灌区。文化大革命中处在这个灌区里的安徽省九县一市的广大社队,新修了数千条渠道,上万座涵闸、渡槽、桥梁、隧洞等工程,使灌区水利设施基本上配套,八百多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千年的旱区出现了“旱天不旱地,连年获丰收”的喜人景象。一九七五年,这个灌区的粮食总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百分之七十。毛主席曾经表彰过的河南省伏牛山麓的长葛县,坚持平地、深翻、改土,大量打井修渠,引水上岗,使全县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一九七五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已由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百多斤提高到七百多斤,翻了一番多。淮河流域兴建的一批批治淮工程,对改变这个地区多灾低产面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根治淮河水害,开发淮河水利,是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地区的群众和干部批判了“以邻为壑”和“分割治理”等修正主义黑货,放眼全流域和全中国,龙江风格大发扬。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县与县、社与社,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大家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团结治水的凯歌。在治理沱河,开挖新汴河的战斗中,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出动了几十万民工。在施工的日子里,河南省想到安徽省挖河的任务重,就主动派出十万民工到安徽省境内支援。两省团结协作,促使工程顺利完成。安徽省有六万民工到江苏省境内挖河,江苏省人民从全局出发,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和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不仅按规划为挖河让地拆房,还在人力物力上加以支援。一九七四年夏天,沂沭河发生解放以来最大的洪水,江苏、山东两省人民奋起投入抗洪斗争,上、下游人民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治淮工程的效用,使洪水按照人们的意志安全泄入大海,夺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
英雄的淮河流域人民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认识到要完全实现毛主席关于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还要作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他们决心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深入批判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深入进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认真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掀起治淮斗争的新高潮,尽快地使治淮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附图片)
文化大革命以来,淮河流域广大农村兴修了大量的中小型水利配套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这是淮河下游建湖县近湖公社新貌。
位于徐淮地区号称“洪水走廊”的宿迁县,变成了“淮北江南”。这是该县永胜公社的一个粮仓。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