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不容否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6-06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不容否定
安学攀
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为了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帐,复辟资本主义,极力反对革命的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打击和排斥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老、中、青干部,特别起劲地攻击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彻底的批判。
各级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群众创造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充分肯定的革命经验,它为我们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创造了有利条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一大批被修正主义路线压制的小人物,迎着革命的大风大浪锻炼成长。许多优秀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使各级领导班子实行了革命的三结合。在革命的三结合的领导班子里,老干部焕发了革命青春,青年干部得到了锻炼,老干部、中年干部和青年干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战斗,共同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斗争。广大青年干部认真看书学习,密切联系群众,自觉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给各级领导班子增加了革命朝气,促进了各级领导机关的革命化。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极力反对革命的三结合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把广大青年干部看成他复辟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重新工作不久,就挥舞起打击青年干部的大棒,妄图把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干部从领导班子中赶出去,把老、中、青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拆散。
对于青年干部,邓小平挥舞的第一根大棒是:“没有经验”,说什么“参加三结合的青年干部,没有经验的,一律到基层去锻炼改造。”
青年干部缺乏某些经验,这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和选拔青年干部参加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正是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只要勇于实践,没有经验就会变成有经验。如果规定没有经验的人一律走开,动不动就叫“滚”,没有经验的事一律不让碰,那么经验又从哪里来呢?
再说,参加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绝大多数来自三大革命运动的第一线,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三门干部”大不相同。他们有一定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经验,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基层领导经验。尤其可贵的是,他们参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斗争实践,积累了不少同党内走资派作斗争的经验。当然,他们缺少在更大范围的领导工作经验。这正说明需要把他们放到领导岗位上去实践。遵照毛主席关于“要办好工农兵干部的学习班,每期三个月,一年办四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工作”的指示,各地认真帮助青年干部看书学习,熟悉领导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安徽省参加省委举办的工农干部学习班的同志反映,通过学习,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又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改造自己,同时又参加一些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会议,就能更好地担负起领导的重任。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深入基层了。我们许多从工农兵中选拔的新干部,在担负领导工作以后,始终同基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邓小平所要的决不是这些经验。他要的“经验”,是搞修正主义的“经验”,他说的“一律到基层去锻炼改造”,就是要把不肯接受他那一套搞修正主义的“经验”的青年干部统统打下去。
邓小平对青年干部挥舞的第二根大棒是:“不理想”,说什么青年干部“根据这几年的经验看”,“效果不太理想”。
新生幼芽嫩弱,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马克思主义者总是从嫩弱幼芽的生长看到它光明的未来。鲁迅痛斥那些借口新生事物“幼稚”而加以扼杀的人说:“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青年干部生活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中,同样会受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要按照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而决不能因为个别青年干部喝了几口水就给他们扣上“不理想”的帽子,更不能抓住个别人的问题,把所有的青年干部统统否定。
衡量青年干部是否理想,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标准。无产阶级理想的干部,就是符合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干部。这在邓小平的心目中,当然不“理想”。他所“理想”的是些什么人呢?就是那些对文化大革命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帐的走资派,就是那些仇恨无产阶级专政,在天安门广场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的一小撮反革命分子。
邓小平对青年干部挥舞的第三根大棒是:“台阶”论,胡说青年干部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提上来”。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台阶”论与飞跃发展的革命形势是不相容的。列宁一贯主张以革命的速度培养人材,“更深入地从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中间发掘新生力量”
(《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列宁选集》第4卷第77页),大胆“给这些新手在广大的工作领域中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显显身手的机会”。(《莫斯科征收党员周的总结和我们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81页)毛主席曾强调指出:“前怕龙后怕虎的态度不能造就干部。”历史上新兴的阶级选拔人材,从来都不要“台阶”论,等到“台阶”论时兴起来,那就表明已到了腐朽没落的时候。邓小平鼓吹“台阶”论,说明他是反动没落阶级的政治代表。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一批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这是我们党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安徽省去年八月从基层提拔到省级领导机关担负领导工作的二十多名青年干部,都能刻苦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朝气蓬勃,勇挑重担,在工作中能够打开局面。如果按照邓小平鼓吹的“台阶”论来办,那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青年干部,统统都得返回到起点,在“资格”“辈份”的等级“台阶”下,一级一级地上。等到他们资格有了,辈份够了,也不再是什么青年干部了。这样,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就被一笔勾销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鼓吹“台阶”论,就是妄图把那些从工农兵中涌现的富有生气的小人物,压在这个等级阶梯的最低层。
吸收工农群众参加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所决定的。一百多年以前,巴黎公社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被选进公社领导机关的,“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5页)他们对广大劳动人民负责,“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
(同上)马克思热情赞扬这是“新的历史创举”。(同上第376页)列宁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也十分重视吸收“普通工农来参加国家工作”(《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列宁选集》第4卷第77页),指出:“正是在无产阶级中间,正是在劳动群众的真正代表中间蕴藏着苏维埃政权强大和稳固的最可靠的源泉。”(《莫斯科征收党员周的总结和我们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第80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56页)限制资产阶级法权,逐步铲除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这就需要不断地从工农群众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毛主席在领导我们党同苏修叛徒集团和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作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了国内外阶级斗争的经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各级领导班子要实行老、中、青三结合。邓小平否定老、中、青三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彻底背叛。
邓小平顽固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大唱反调,叫嚷“依靠工农兵是相对的”。那么,他要依靠谁呢?他说什么:“领导班子要依靠老的”,“就是要靠我们这些老家伙”。邓小平所说的“老”,并不包括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能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的老干部。因为这些老干部,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为党和人民做过有益的工作,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他们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他们是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班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中年、青年干部团结战斗,带领群众继续革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这些革命的老干部,邓小平同样不会“依靠”,而是千方百计地进行排斥和打击。因此,邓小平打出“要依靠老的”这个旗号,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幌子。他所说的“老”,实际上只是那些“横下一条心”“不怕第二次被打倒”的党内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反对革命的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打击和排斥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老、中、青干部,网罗和重用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拼凑翻案复辟的“还乡团”,这就是他翻案复辟的组织措施。
然而,老、中、青三结合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经受了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考验,革命三结合的各级领导班子正在茁壮成长。革命的潮流总是阻拦不住的,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地前进,把一切绊脚石远远地抛在自己的后头。(附图片)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县委领导成员在批邓斗争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和马列著作。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