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文化大革命促进农机科研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6-10
第4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促进农机科研大发展
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区和半数以上的县建立了农机研究所,农业机械大批出现。这一事实有力地批驳了邓小平的“今不如昔”谬论
据新华社一九七六年六月九日讯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的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区和半数以上的县都建立了农机研究所;群众、干部、科研人员三结合的农机科研队伍不断壮大;适应我国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大批出现。这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是对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散布“今不如昔”谬论的有力回击。
在发展农机科研事业的过程中,各地农机研究所根据当地的特点和要求,研制和推广的农机具品种繁多,适应性强,既有适合东北大平原使用的大型谷物播种、收获等机械,又有适合我国南方水田、山地使用的中小型机械;既有发展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所需要的一系列机械,又有发展各种经济作物所需要的机械。适用于深翻、开沟以及推、铲、抛、运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比过去大大增加。林、牧、渔业机械也有很大发展。
我国省、地、县三级农机研究所是在同修正主义路线的不断斗争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九五九年,在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光辉指示鼓舞下,各地农机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群众性的农具改革活动迅速展开,在短短的时间内,农机研究所遍及全国。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把刚刚出现的农机研究所这个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很快扼杀了,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国农机研究所所剩寥寥无几。文化大革命中,农机战线广大职工批判了刘少奇一伙的修正主义路线,全国省、地、县农机研究所得到迅速恢复和建立。许多地区社、队还建立了农具改革小组,形成了县、社、队农机具改革网,为发展我国农机科研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种植方法也有很大不同。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地农机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改变了过去坐在高楼深院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做法,坚持开门办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科研课题,研制和推广适合当地使用的农机具。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三十多个农机研究所,坚持开门办所,根据当地需要,把水田机械作为科研的主要课题。他们和一百多个工厂、九个高等院校一起,协同作战,攻克难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水稻生产所需要的十个重点科研项目、六十多种机械,已经定型或初步定型生产。这样一来,水稻生产过程中包括整地、拔秧、插秧、中耕、植物保护、收获、脱粒等一系列机械已初步配套。黄淮平原和东北各地农机研究所分别研制了适应间作套种和垄作的大批机具,有的已经推广。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中,广大农机职工对邓小平散布的科研“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以及科技界刮右倾翻案风的人散布的“不宜笼统提”开门办所,“这种创新还是少点好”的谬论,非常气愤,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邓小平反对开门办所,其目的就是要科研人员重新走“关门办所”的回头路,妄图把科研所变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这是痴心妄想,我们坚决不答应。
工农群众成为农机科研的主力军,这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文化大革命以来,各地农机研究所的广大职工批判了刘少奇、林彪、邓小平推行的“专家办科研”、“上智下愚”等修正主义黑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在基层设点和培训技术力量等措施,广泛发动群众搞科研,实行工农群众、干部、科研人员三结合。广大工人、贫下中农登上农机科研的舞台,大大加快了农机研制的速度。
各地农机研究所在研制、推广农机具时,坚持经过试验,确实有效,然后成批制造,加以推广。同时,还注意帮助社队培养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用好管好农机具,充分发挥现有农机具的作用。
目前,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农机研究部门的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决心深入开展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一步加快我国农机科研的步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