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访问兰州藏民学校 西北旅行通讯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13
第3版()
专栏:

  访问兰州藏民学校
西北旅行通讯之五
本报记者 力文
慈悲心肠的毛主席,
像天上的“星宿”。
共产党像“天上的秤”(藏民传说天上的秤最大公无私),
汉藏蒙回满,待谁都一样公正一样好。
苦海似的藏区众生,
也得到了光明,
产生了从来未有的欢喜。
× × × × ×
在拉卜椤地方
我们藏族青年
大家的心向一个方向来了,
到兰州来学习,
我们像鸟儿一样的快乐啊!
要详细的学习,
学习共产党为人民做事,
回到自己的地方去,
给大众做出些事情。
×××
四月里布谷鸟的叫唤,
唤起了万草生起(藏民传说,布谷鸟一叫,草便发芽),
慈悲心肠的毛主席,
唤醒了藏区的人民。
以上是藏民学校(即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一个贫苦藏民郎哈得口讲,俱乐部主任李天柱用藏文记音,用藏汉两种文字发表在学习墙报上的一首诗。歌诵自己来兰州学习,歌诵着人民领袖,言语里洋溢着解放后的欢快。
兰州分校第三部共一百三十多个同学,大多数是来自拉卜楞、卓尼、青海等地的藏民,和少数的蒙民及决心为藏区服务的汉民(从解放军抽调的下层干部)。共分为两个班级。高级班四十余人,文化程度较高,多数兼通藏汉两种文字,包括知识青年和一部分藏民出身的旧军官,旧公务人员。初级班九十多人,多为不识字的藏族劳动人民。有贫苦的牧民、农民,也有从来没出过本部落的劳动妇女,这批人们的走进学校,显示出藏区社会演进的开端,象征着藏区人民光明的前程!
他们是怎样从藏区来到兰州呢?虽有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但有着一个共同的初步认识。他们意识到:“社会在前进了,藏民出头的日子到了,要学些为自己为大家办事的本领”。且看董保怎样来到学校吧:
董保快三十岁了,家居拉卜楞街道上,是个没土地没房产的穷人,靠着做小生意为生。当他十几岁的时候,部落“头人”曾三次强制他入藏民小学,他都设法逃避了,一半是由于家中穷苦,需要帮助父兄做些生计;一半是因为名为藏民小学的学校,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回汉子弟,有很少几个藏民儿童,教员又多半是讲汉话、教汉文,他听不懂,感到没兴趣。解放后,董保的舅舅家里,住了一班解放军。开初舅舅吓坏了,他见过国民党的军队到家中便是翻箱倒柜,一句话说不对,便动手打骂。可是解放军却和蔼可亲的说:“我们来的队伍多,老大爷的闲房子,能让我们住一下吗?”虽然语言有隔阂,却仍然渐渐的亲热起来了。解放军一举一动都很规矩,借碗筷吃饭,送还时总是刷得干干净净,有时还帮助做些杂活。老汉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啊,他想“跟着这些人,孩子们也能教养好”。当听到革命大学动员藏民学生的时候,老汉便打发自己的儿子到兰州来了,同时还再三劝董保也来学习。
来兰州最早的一批同学是蔡永中、罗成勋等八个藏族知识青年。他们告诉我革大藏民部筹建的经过:国民党对藏民的歧视与压迫我们尝受过了,还在拉卜楞(他们是拉卜楞人)解放前,曾见到过共产党印发的小册子,感到共产党的政策令人满意,和国民党完全两样。不久,拉卜楞解放了,解放军派来一位姓刘的代表,我们几个青年和刘代表接洽,曾想随解放军去解放西宁。西宁也很快解放了,我们便下了参军工作的决心,到临夏找到解放军的兵团司令部,后又随某负责同志来到兰州。彭副总司令特地接待我们几位藏族青年,像慈母关心自己子弟一样的关照我们,仔细的询问着藏区人民的痛苦和要求,勉励我们说:“你们这批藏民知识青年很有前途,现下不忙于参军,好好学习一个时期,将来为藏区人民多做些事情”。我们高兴的接受彭副总司令的指示,我们八个再加上兰州大学边疆系的两位同学,组成了民族问题研究班,开始了学习。后来,卓尼、拉卜楞、青海等地又陆续来了一批青年,去年十一月,藏民部便正式建立了。
领导上对藏民青年的重视和关怀,大大的鼓舞了他们的学习情绪。比如为照顾藏民不吃小米的习惯,机关部队的一般同志是半米半面,却尽量让同学们吃白面,每个同学都发了“三面新”的棉制服、衬衣、衬裤、鞋袜、毛巾等等。穷苦出身的藏民同学更格外兴奋。穿制服的头两天虽有些不习惯,比起光着身子穿老羊皮袄,温暖舒适得多。他们说:“不是共产党咱一辈子也穿不上裤子啊”。发了学习本子的时候,不少同学兴奋的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想“本子发了,可要好好的学习”。董保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学藏文的兴趣很大,起床哨子没吹,他便起来了,热情的练习功课。一面写一面念,一个多月他学会了字母,学会了拼音,读下来藏文布告。过去念会的佛经,也能用文字写出了。曹瑞是来得晚的一位同学尕而麻学得慢,董保热心帮助他们,他俩也爱和董保在一块学习。董保一面自己念,一面听着他俩是否有念错的地方,以便及时纠正。尕而麻曹瑞学写藏文,便送给董保去看,给他改错字。同学们友爱互助精神的发扬,弥补着程度不齐、进步不一的学习情况。
高级班里某些在国民党军队和机关里混过的藏民同学,最显著的进步是认识了新旧社会的不同,开始明确新的人生观。当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人”的时候,有不少同学表示了进步的决心。他们向大家坦白说出国民党旧社会传染给他们的恶习。有一个同学曾检讨出,他当过国民党的谍报员,怎样敲诈群众,贪污腐化。
任性放荡惯了的牧民、农民们,初次过集体生活,曾有过各方面的不习惯。熄灯哨子吹过好久了,有的同学高兴起来便唱歌。不论深更半夜,一个人唱便有许多人跟着唱起来。在课堂上,教员在讲课,两三个同学便交头接耳的闹着玩了。早上起床哨吹了,有的同学还任性的在睡懒觉。在上课的时间里,也有人悄悄溜到街上看热闹去了。学校领导上,对初期的紊乱情况,采取了耐心的教育和引导的态度,采用各种方法,引起藏民同学对新事物的兴趣。曾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参观工厂,看电影,参加各种群众集会,均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领导并注意到慢慢的培养他们民主生活的习惯。如果今天去藏民学校参观,情况已发生大大变化了。他们经过各生活小组的酝酿讨论,制订出生活公约,大家动手订出的,大家乐意遵守。你会看见在课堂上,同学们一个个在用心的听讲。课外时间一到,宽大的院落里便热闹起来了,到处充满着愉快的空气,玩篮球的、踢足球的、胡琴发出悠扬的音调。女同学在歌唱着跳舞着。
藏民同学们学会了自我检讨和互相批评。每晚熄灯前各小组开检讨会,大家来评论,一天中谁的学习好,谁有了啥缺点。
愉快的民主生活,各方的重视和爱护,引起藏民同学们对新社会新中国的爱戴。当认购胜利公债的消息传到学校的时候,即刻掀起了热烈的反映。各小组纷纷向学校提出:“最近一个月的取暖火炉节省些煤炭,买成公债吧”。藏民同学大多数是没钱的,能买几分的都尽量买了,藏族妇女最重视首饰,女同学曹瑞却把自己心爱的两个金耳坠拿出,买了五分公债——她(他)们和各地同胞一样,卷进爱国主义的大浪潮中了。
(一九五○、二、二、寄自兰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