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井冈山下一对新农民——记大学毕业当农民的王建华、刘树英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6-21
第4版()
专栏:

井冈山下一对新农民
——记大学毕业当农民的王建华、刘树英的事迹
在革命老根据地井冈山下,战斗着一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王建华和刘树英。他们与传统观念决裂,于去年十月从大连工学院同赴井冈山,扎根农村当农民。他们的革命行动,有力地批判了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显示了中国年青一代坚持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和崭新的战斗风貌。
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
王建华原是上海市建设中学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站在阶级斗争的前列,并担任了市中学红代会常委、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一九六八年,他父亲病故,党组织准备留他在上海工作。但王建华坚决要求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在给市革委会的决心书里,批判了刘少奇的“读书做官论”,立志做社会主义新农民。不久,他带领上海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一千多名红卫兵,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地区插队落户。
在这块浸染着革命先烈鲜血的土地上,当年的老赤卫队员给他们讲述革命斗争历史,愤怒控诉了地主“还乡团”反革命的血腥罪行,王建华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广大贫下中农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革命精神,也给了他很深的教育。一次,山洪暴发,他亲眼看到贫下中农奋不顾身地抢救集体财产。战胜水灾以后,贫下中农又把最好的粮食交售给国家。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他找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真心实意地拜贫下中农为师。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在艰苦的劳动中,他刻苦地磨练自己,脏活、累活,抢在头里干。一次,他发现有人贪污集体公款,立即带领青年们深入调查,和贫下中农并肩战斗,掌握了大量确凿罪证,终于把那个坏家伙查出来了。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经过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一九七二年,王建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贫下中农推荐他到大连工学院学习。
王建华进校不久,有人就以“关心”的口吻劝他:“下功夫钻钻业务”,学个“一技之长”。王建华当场就批评了这种错误思想。他看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又在冒头,企图引诱工农兵学员走“三脱离”的回头路。他顶着这股逆流在全院建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他贴出了一张大字报,严正指出:工农兵上大学,决不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终止,而是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继续。这张大字报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在全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促进了教育革命的发展。
做实行“两个决裂”的新农民
“到农村去,这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一个实际行动。一代有志气有抱负的革命青年,要做共产主义的铺路石,做个朝气蓬勃的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
这是王建华日记里的一段话。大学毕业前夕,学院党委准备让他留校工作。去年五月他就以《彻底决裂旧观念,誓做井冈新农民》为题,给学院党委写了务农申请报告。许多战友、同学纷纷来信,坚决支持他的革命行动,使王建华激动不已。然而,更使他感动的是刘树英的来信。
刘树英原是一九六三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一九七一年来到大连工学院水工试验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担任了院党委常委、团委书记。刘树英当了干部后,时时注意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来,她的同班同学郑延军回乡务农的行动,红军老战士甘祖昌、方和明继续革命的事迹,魏尧升的思想汇报,不断激励着她。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象《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大学生要和农民划等号。刘树英决心回到农村去,当个社会主义新农民。有人不理解地问她“到底图个啥?”刘树英坚定地说:“我们大学毕业当农民,图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缩小三大差别,图的是红色江山不变色。”
王建华写的务农报告,刘树英最早读到。虽然她和王建华不很熟悉,但报告中的每句话,都是她的心里话。她立即给王建华写了封信:“让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更快地衰亡,让生长着的共产主义更快地生长,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时代在召唤,不能再犹豫了,我们应该立即投入到实行‘两个决裂’的战斗行列中去。”
八月末的一天,即将奔赴井冈山的王建华,和刘树英在一起畅谈感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历程,使他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刘树英向王建华提出:“我们一起到井冈山去吧!和千百万知识青年一道去夺取坚持乡村的胜利;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王建华情不自禁地想起:有一个工农兵学员,当他决心回乡务农的时候,在城市工作的对象竟和他断绝了关系。相反,当自己决定去当农民的时候,刘树英放着干部不当,主动提出和自己一起去当农民,这难道不是向资产阶级法权勇敢的挑战吗?王建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九月,刘树英给院党委送上了务农申请书,学院党委坚决支持王建华和刘树英的革命行动,批准了他们的申请。正是在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大刮右倾翻案风,狂叫大学毕业生当农民是“极左”的时候,王建华和刘树英同修正主义路线对着干,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地区峡江县仁和公社知识青年队当农民。
奔向共产主义大目标
王建华和刘树英深深懂得:从大学到农村,这只是万里征途的一个新起点。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
到农村的第一天,他俩虽然忙碌到深夜十二点,却还坚持在灯下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从这以后,不管劳动多么繁忙,工作多么紧张,他们每天都坚持自学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革命理论指引他们永往直前。
到知识青年队以后,王建华和刘树英发现:有的青年把目标定在“改善生活”上。他们想:决不能走这条路。农村需要的是一大批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红又专的知识青年。他们响亮地提出:知识青年队不但要成为生产粮食的基地,更重要的是要建成反修防修的阵地。他们把全队青年组成六个理论学习小组,坚持认真看书学习。他们还创办了青年队“五·七”业余大学,王建华和刘树英兼任教师。他们组织全体青年学政治、学军事、学农业科学、批判资产阶级,努力把青年队办成亦工亦农、又红又专的学校。知识青年们通过学习,从革命的井冈山,想到全国、全世界;从眼前的斗争,想到本世纪、下世纪的未来,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为了尽快改变青年队的面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较大的贡献,王建华和刘树英带领青年们艰苦奋斗。刘树英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顶风踏霜,扛着测量仪器走遍了青年队的山山垄垄,和青年们一起制订了农业学大寨的五年规划。一次,王建华发高烧,他一声不吭,赤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修水渠。大家劝他去休息,他还笑着说:“劳动能治百病,出身汗就好了。”今年春节,王建华和刘树英举行婚礼。那一天,他俩一早出工,到天黑才回来。第二天清早,当青年们来到水利工地时,他俩已干得满头大汗了。在他们的带领下,青年队去冬今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积肥、开荒和水利建设,使知识青年队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
在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中,王建华、刘树英发扬当年红卫兵敢斗走资派的英雄气概,跃马扬鞭,挥戈上阵。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连夜写批判稿。在全队召开的批邓大会上,王建华愤怒批判邓小平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一手挑起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罪行。广大知识青年决心以扎根山区,坚持乡村,一辈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实际行动,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
险峰极目天地远,井冈山下万里程。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老一辈革命者在井冈山举起了红旗。今天,千千万万象王建华、刘树英一样的一代井冈新儿女,正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高擎战旗,奋勇向前。
本报通讯员
《江西日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