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太平洋上——我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7-06
第4版()
专栏:

战斗在太平洋上
——我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散记
今年春天,正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我国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向太平洋广阔的海域进发了。参加我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遥望东方升起的一轮红日,心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豪迈的誓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要用海洋科学调查的胜利,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汽笛齐鸣,海空震荡。两艘银白色的远洋轮,伴随着雄壮的歌声,劈开重重波涛,飞驰向前:
毛主席挥手指航向,
乘风破浪去远洋。
那怕航行千万浬,
胸有不落红太阳!
大洋摆战场 批邓斗志昂
四月七日晚上,两艘远洋科学调查船正在茫茫的太平洋上航行,电波传来了毛主席、党中央的两项英明决策。人们聚集在收音机旁,边听边记,感到字字句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广播一结束,全船立即沸腾起来,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连夜召开座谈会、声讨会,逐字逐句反复学习党中央的两项决议,愤怒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声讨一小撮阶级敌人制造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罪行,并且致电毛主席、党中央,表示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坚决支持首都工人民兵、人民警察和警卫战士的革命行动,誓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
第二天下午,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们在太平洋上摆下战场,掀起了新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怒涛。党委书记高文府在全船批判大会上带头发言。“彻底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坚决拥护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阵阵的口号声震响在太平洋的上空,就象船外的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在党中央的两项英明决议鼓舞下,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们更加意气风发。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批判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迎着太平洋的风浪,去夺取新的胜利。
水文作业的第一天,就遇到六级以上的大风,涌浪一排接着一排地朝船身打来,人们在摇摇摆摆的甲板上与风浪搏斗了近一个小时,才把挂有各种仪器的八条钢缆放下去。然而,风浪硬是把前后相隔十来米远的两条钢缆搅到一起,刚刚解脱,左右两舷的钢缆又缠在了一块。
钢缆缠搅,不仅要拖延作业时间,更重要的是会损坏仪器设备,丢失观测资料。参加水文作业的,有的是工农兵大学生,有的是普通工人,有的是一般技术员。他们懂得,现在不仅是向太平洋的风浪宣战,而且也是向邓小平鼓吹的“依靠工农兵是相对的”,以及他诬蔑工农兵文化水平低不配搞科研等谬论开炮。大家坚持一边作业,一边对钢缆缠搅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累了,就在绞车旁休息一下;饿了,就在甲板上啃几口干粮。党支部又召开了“诸葛亮会”,发动群众献计献策。人多智慧广。大家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复杂情况,很快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
甲板上马达隆隆,绞车飞转,水文仪器一个一个放入海里,又一个一个安全收回。就是这些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攻克了被某些“专家”、“权威”认为难以解决的防止钢缆缠搅的问题,用实际行动批判了邓小平的谬论。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在太平洋西部航行不久,就遇到了呼呼的狂风和象小山头一样压来的恶浪。阵风很快猛增到九级,搅得海水都发黑了。万吨轮剧烈地摇摆着,有的同志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气象预报室的同志根据高空气象图、卫星云图以及各种观测记录,迅速判断出新的台风正好在航线上形成。
台风吓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钢铁汉!有的同志放声朗诵今年元旦发表的毛主席的词二首,鼓舞斗志。有的同志争分夺秒地搜集有关台风的各种资料。技术员曹冬念,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北京大学毕业的首届工农兵学员,生平第一次出海。台风一来,他第一个晕船呕吐,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红润的脸色变得蜡黄蜡黄。大家劝他多休息一会,但是他想到的是:一定要以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革命青年的精神面貌来战胜台风,要坚守岗位,决不下战场!在晕船呕吐期间,他不仅没有耽误过一次值班,还和战友们一道,把原来计划回到祖国后用计算机处理的资料,就在海上一点一点地整理了出来。
在台风面前,这两艘远洋科学调查船如果硬朝前闯,就会使各种仪器、设备受到损失,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如果停下来等,就要耽误时间。为了战胜台风,气象预报组的同志发扬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斗争精神。四十多岁的老预报员赵鹏福,在很短的时间内,普查了二十多年来太平洋西部台风路径的变化,找出了它的大体规律。组长黄振宗和预报员刘纪元在晕船呕吐的情况下,用了比在陆地上多三、四倍的时间,画出了气象汇报图。值班预报员任文清,对所有能够搜集到的气象预报及时研究,紧紧抓住这次台风内因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全组连续召开三次会议,集中群众智慧,科学判断出台风在未来四十八小时内的变化,大胆向领导提供了可靠的航行方案,保证了船只安全和考察任务的完成。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做到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两天以后,狂风渐渐退却,恶浪慢慢消逝。再航行一段时间,两艘远洋科学调查船到达了新的海区。这里的海水特别蓝,海面象镜子一样平静。远处,时常有鱼群在缓缓游动,掀起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浪花。天上,洁白的云彩一朵连着一朵,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悦目。早晨和傍晚,天际还常常出现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的彩霞。大自然将大洋远处的这些奇异景色,慷慨地展现在不怕艰险的中华儿女面前。
在这浩渺而美丽的大洋上,人们又迎来了新的考验——高温。中午,在烈日的照射下,甲板的表面温度高达摄氏六十度。水文组的同志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滚烫的甲板上作业,有的身上晒脱了皮,有的胶鞋底都烤软了。大家想了许多土办法来战胜高温,不怕苦和累,努力向太平洋索取更多的资料。这些英雄的人们,就是以这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完成了远洋科学调查任务。
远航气象新 破浪永向前
参加这次科学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在远航中横跨东西半球,穿越赤道南北。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他们斗狂风,战恶浪,团结一致,不怕困难,表现了经过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新的精神面貌。
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解决科研问题,在这两艘远洋科学调查船上蔚然成风。气象探空组每天要放两次探空气球。但这可不象在陆地上放气球那么容易,特别是在赤道地区,气球飞不到应有的高度就爆炸了。在赤道地区放气球究竟有什么特点,影响气球高飞的主要矛盾在哪里?探空组的同志聚集在一起,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反复作了探讨。他们根据观测记录,发现同其它海区高空不同,赤道地区高空的湿度特别大,而温度特别低,气球的球皮不适应这一特殊条件,于是不到应有高度就爆炸了。照着老办法放气球,就是忘记了“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矛盾论》)。找到了主要矛盾,他们就对症下药,使探空气球越飞越高。
参加远洋调查的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人人都爱样板戏,个个都唱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塑造的英雄形象鼓舞着大家去战斗。一次为了测量水深,要通过一片浅滩,而这一带的航海资料陈旧,海图上的水深标记含糊不清。全船同志就以革命样板戏中那种“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认真研究安全措施,驾驶万吨轮胜利地越过浅滩,出色地完成了测量任务。
“向阳红十一号”由于水舱有限,仅有少量淡水可供洗涤。为了保证机器冷却和饮食的用水,领导干部首先把自己房间里的水管堵死,大家都是每天到厨房领半盆水洗脸。在整个航行期间,互相让水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到胜利返航的时候,船上的淡水还留下将近一半。
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科学调查任务,各部门的同志都主动协作,抢挑重担。当远洋调查船进入新的作业海区时,仪器室的一部空气调节机发生了故障,室温开始上升。如果这里的温度变化超过一度,就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机电部门的同志知道这个情况后,不顾连续工作的疲劳,立即派人赶去帮助抢修。他们把这部空气调节机的成百上千个零件一个一个拆下来,检查、清洗、维修,再一个一个地装配起来。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排除故障,保证了各种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项测量达到了先进水平。
“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在茫茫的太平洋上送走了春天,迎来了盛夏,满载着首次远洋科学调查的丰硕成果,胜利返航了。当两轮乘风破浪回到祖国中沙群岛海面时,迎面驶来了我人民海军威武的巡航战舰。双方彩旗飘扬,汽笛长鸣,军民们激动地欢呼“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胜利归来,热烈庆贺我国海洋科研人员经过长达数十天的科学调查,获得了太平洋广阔海域的大量的、多学科的第一手资料,为发展我国海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人们在这南海的湛蓝海面上,朗诵起豪情奔放的诗篇:
快快飞吧,勇敢的海燕,
飞向金色的北京城,
飞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身边,
捎回胜利的喜讯,
带上我们的红心一片。
让祖国的亲人们早些知道,
巨轮双双朝着红太阳奋勇向前!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编队,在太平洋上乘风破浪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摄
水文工作人员在施放印刷海流计。 新华社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