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南常坨支部的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15
第3版()
专栏:

  南常坨支部的教训
河北乐亭八区南常坨村支部,在严重的灾荒面前退缩逃避,放弃对生产自救的领导。县委区委对此采取官僚主义态度,未及时批评教育,也未作具体帮助。直到二月三日县委书记才到该村解决这一问题。
南常坨村靠近滦河,去年遭受了水灾。全村七百零五人平均每人仅打粮食十三斤,灾情十分严重。当时该村支部不但没有挺身而起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反和群众一样的为灾荒所吓倒。十五个党员闹不团结,其中八个人到卢龙去要饭。支部书记只搞个人生产还到区委会要求说:“我们不干了,另选别人吧,我们到城里搞生产去。”村长(候补党员)自己有粮能吃四个月,不管别人。所有党员都是眼前漆黑一团,认为搞生产困难多,就是要饭不用本钱,是唯一的出路。直到二月三日县委书记王民安同志到该村召开支部会,研究如何领导群众生产自救时,支书彭殿勤还说:“生产搞的不错,四十八户要饭,每日可收入白薯三百斤,还有二升米的粥。”提出搞纺织时,他说:“年老的不织,年青的不会。”青年团也根本放弃团结群众生产自救的工作任务,死板地强调学习,要饭回来还得消耗三个钟头去学习。同时县区领导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区上对该村只是一般化的领导,不积极主动的想出办法具体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村干部强调要饭比搞生产好,区干部也不作耐心解释。因此,全村要饭户曾发展到七十二户。
这样,该村灾情的严重情况一直存在。村里的副业生产始终没搞起来。男劳动力六十八人,多半靠到卢龙一带去要白薯;妇女除部分纺织外,大部无活做,主要是靠卖东西和要饭吃。目前衣物即将卖光,要饭又不好要,不少人都断了顿。灾民思想非常混乱。有的是听天由命,消极等待:如梁老合说:“老天爷不给饭吃,有啥办法?”有的是“过一天少一天,对付一步是一步。”有的是把希望凭空寄托在“不几天地里就出菜了”。还有一种思想是单纯依赖政府救济,一种很典型的说法是:“反正政府保证不饿死一个人,早晚得救济。”再有一部群众由于生活无着,产生“活着不如死了好”的厌世思想。如韩树霞的母亲在会场上就这样说:“饿死就饿死吧!反正活够了。”
这些问题,经县委书记王民安同志发现后,即开始纠正了村支部的错误思想,并帮助他们订出了计划:一、动起全村机子和纺车,由县贷给洋纱收买成品。二、男人刨树根。妇女做鞋卖。人人都动手,户户无闲人。三、立即接济困难户,扶植搞生产。
唐山专区生产救灾委员会为了推动工作,把这个材料在生产通报上发表了。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县对该村应深入具体领导,配备有力干部深入到一户、一组,发动生产,培养骨干,吸取经验,以推动和影响全村。二、迅速消灭群众中消极等待思想,提高生产自救的信心。三、克服只调查、填表、不作具体组织工作的形式主义的领导方法,要在组织生产中给灾民解决实际问题。四、对村干部加强教育,并适当解决村干部的生产及生活问题,以便推动和巩固村的生产自救工作。五、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普遍深入逐村逐户的检查,看是否还有类似南常坨村的村子,以便抓紧具体领导,开展生产自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