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识字模范“石老姑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17
第3版()
专栏:

  识字模范“石老姑娘”
本报特约通讯员 皇甫瑾
她的四个儿女都是产业工人。她是妇女识字班的第一名好学生。她督促着全家的学习。她说:“不好好劳动不行,不好好学习也不行。”
在太原,我拜访了四十六岁的识字模范“石老姑娘”。她是铁路工厂工人李旺的母亲,丈夫是老工人李凤鸣,已死去五年了。过去人常写她的名字叫李石氏,这次她报名参加妇女识字班的时候,自称为“石老姑娘”。因为她是学习模范,又被选为区妇女代表兼闾代表,所以提起“石老姑娘”四个字,谁都知道就是李旺的母亲。
三月一日上午十一时半,工厂下工后,李旺引着我到家去拜访他的母亲。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健壮的体格和与此相称的爽直的语言和表情。李旺指着窗台上的石板、粉笔、书本、铅笔和笔记本说:“这是我母亲的学习用具。”又指墙上的粉笔字说:“这是我母亲写的大写数字。”他母亲也很兴奋的说:“我要识了字,俺全家就算都睁开眼了!”她弯着手指头,谈起全家人的学习:“这是我大孩子(指李旺),小时念过几年书,一家的文化数他高。媳妇李秀珍,和他在一个厂做工,参加厂里识字班,人家说她很模范。大女孩叫晋成,十八岁,二女儿叫晋兰,十五岁,她俩都在化学厂做工,都参加工厂学习。俺一家数晋成心眼灵,她十一岁就不上学了,全凭自己看书、问人,如今人人说她顶个高小程度。还有一个最小的孩子叫晋保,和我都上北关完小学习,我在识字班,他在二年级,每天光贪耍,不想好好用心。我这么大年纪还要念书识字,实在说,也就是为着督促他们啊!”
这时,我想看看她的学习成绩,她顺手从炕头上拿起民校识字课本来,翻了翻说:“第一册已讲完了。第二册开学后才开讲,可是我已念了十来课了。”自从上北关完小办起妇女识字班来,她每天下午一点钟到两点半,都要上学,几个月来,没有缺过一次课。虽然她的家务很忙(如买东西、做饭、弄煤泥、缝补衣服……),但抓个空子,她就看书写字。她说:“我开头连妇女的‘女’字也写不周正;我下了狠心,十次八次的写,写好一个,再写一个。在石板上写好了,就用铅笔在纸上写,现在很难写的字,我都能摆匀笔划了。”说着,她拿过一个手提包来,第一次取出来的是一个小洋铁筒,里边装着一块橡皮、几个铅笔头、还有一个放大镜(可扩大字形三四倍)。第二次取出的是一大卷废纸,在废纸的正面和反面,挤满了铅笔字和钢笔字。第三次取出来的,是她的笔记本和参考书(工人识字课本)。她把一个已经写满了的本子送给了我。使我惊讶的是第一页还是歪歪扭扭的大字,到后半部,已成了很整齐的小楷了。而且除了识字课本的字以外,还写了许多政治名词和口号:如“官僚资本主义”、“小资产阶级”等,差不多在每页的末尾,都注上“石老姑娘”四个字。现在她由一字不识,已能默写五六百字。寒假测验考了九十七分,是全妇女识字班的第一名。
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会这样热心的学习呢?她有一段痛苦的回忆:
她的丈夫十一岁就当了工厂学徒。她们都是北京人。为了生活,她们到了太原,又从太原到包头、大同,然后又返回太原,到处找工厂做工,可是那里也一样受熬煎。因为那时已有了五个孩子,丈夫虽是机关车部一个熟练而有技术的工人,可是养活不了家。她自己就在工厂门口摆小摊子卖饭。她们感到不识字的不便,决心要让孩子们上学,自己省吃俭用,给他们掏学费,可是最后还是都失了学。日本人实行“治安强化”,工人天天吃黑豆,她丈夫因劳动过度,又遇瘟疫流行,不幸在一九四五年病死了!丈夫得病之后,工厂马上甩手不管。她每天烧香叩头,求神拜药,但一切都是“白搭”,这对她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太原解放后,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孩子当了工务课的干部。女儿参加了青年团,她自己也当了区代表。她很高兴的说:“老天下不来白面,不好好劳动不行;不好好学习也不行。”因此每天晚上下班后,她们全家在一起学习,大家帮助她识字,还讨论政治,一直学到十点钟。孩子们都睡觉了,她把大家丢下的书本、纸、笔整理好以后,才正式的开始自习。每天是学习到十一点钟才罢。李秀珍——她的儿媳妇——常告人说:“我有一天早上醒来,看见我母亲披着衣服,坐在被窝里不知忙个什么。起来一看,原来她正抱着石板写字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