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阶级情谊深似海 记三河县“急救站”和群众支援重灾区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8-06
第4版()
专栏:

阶级情谊深似海
记三河县“急救站”和群众支援重灾区的事迹
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河北省三河县医院党支部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十八个抢救小组。全院一百一十名职工迅速投入救死扶伤的战斗。
地震发生的当天,全国各地组织的一支支医疗队,带着当地人民对灾区人民的关怀,迅速奔赴唐山、丰南一带灾区。北京中医研究院小分队和朝阳医院小分队从首都出发了,河北省医院小分队从石家庄出发了,廊坊、衡水地区的医疗队也出发了。他们在路经三河县时,都留下一部分医务人员,同这个县的医务人员一起,成立了抢救灾区阶级兄弟的“急救站”。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互相学习,团结战斗,出现了许许多多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动人事迹。
唐山市城市建设局的女职工李一芳同志,地震时她和两个孩子都受了伤。她带着孩子乘车前来三河治伤,一路上耐心照料着其他受伤的同志。住到三河县医院后,她想方设法继续照料他们。“急救站”的同志对她说:“你的孩子伤重,这些同志全由我们负责,请你放心!”她说:“这些同志都是我的阶级兄弟,我有责任照料好他们,让他们早日把伤治好,重新踏上工作岗位。”她的话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医务人员。一次,从唐山送来一位受重伤的女社员孙秀兰,病情十分危急。“急救站”立即组织抢救组进行抢救。他们发挥集体力量,认真会诊,进行手术,使伤员转危为安。
“急救站”的医务人员经常用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顽强精神来鞭策自己。许多同志讲到这样一件事:唐山有两个汽车司机,一个双手伤了,一个双腿伤了,两人就配合着开一辆车,往三河“急救站”送受伤人员。医务人员见了激动地说:“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当受伤人员从唐山运到三河“急救站”的时候,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看见他们渴得厉害,扭头就往家跑,不大一会,就提来一壶水,拿来几个西红柿。住在“急救站”附近的贫农老大娘田秀兰,看到来了受伤人员,立即回家烧水。没有干柴,拆了两个筐,烧了两担开水送到“急救站”。从灾区来的小孩想喝粥,她立刻回家做了一锅粥;看到有的受伤人员赤着脚,她在家里找鞋子给他们穿。此情此景,使唐山受伤人员非常感动。田秀兰大娘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毛主席。要不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得好,遭到了这么大的灾,谁来管?解放前俺们家乡发大水,房子倒了,那时谁管我们的死活?如今在毛主席领导下,一处遭灾八方支援。”
关心灾区人民胜过亲人,何止一个孩子,一位老大娘,三河县城各机关的广大职工都伸出了温暖的手。“急救站”脸盆不够用,百货公司职工给送来了;接骨夹板用完了,建筑公司工人赶制出来了;大热天做手术热得很,驻地部队送来了电扇;受伤人员需要输血,县委一号召,几百个职工立即报名献血。县委还组织慰问团到“急救站”,给唐山受伤人员送来衣服、鞋子……。
三河县委和全县人民对受伤人员照顾得无微不至。县委还规定了一个“三不让走”:伤包扎不好不让走;饭不吃饱不让走;送受伤人员的汽车油没加足不让走。
在“急救站”里,受伤人员和医务人员一起学习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学习党中央的慰问电,批判邓小平。廊坊地区医院医疗队,同唐山市受伤人员共同办了一个题为“深入批邓,向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大批判专栏。从唐山马家沟煤矿来的受伤工人表现得很顽强。医务人员刚给他们包扎好伤口,轻伤的同志就提笔写大字报,批判邓小平。
在三河县“急救站”,共产主义精神大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心相连,阶级情谊重如山!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